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正积极拥抱大模型带来的变革。
近日,毕马威中国发布《2025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中国银行业在大模型落地应用方面走在前列,应用范围已经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迅速扩展到头部区域性银行。目前,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已全面启动大模型应用建设,并在前台、中台、后台均有正式投产的应用案例。
《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和深化,从前台业务(智能投顾、产品咨询智能客服)到中后台业务(智能反洗钱、智能监管),人机协同的业务流程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与创新突破。“2025年,预计将看到更多银行积极拥抱AI,探索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楚东表示,新技术的应用伴随着数据安全、模型治理、伦理合规以及人才技能升级等方面的挑战。银行需要在积极探索的同时,构建完善的治理框架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合规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大模型已经在银行业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实际效果与用户期望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市面上常见的AI智能客服为例,AI的“答非所问”和“已读乱回”经常让用户陷入沟通困境。此外,在财富管理、投资策略等银行重点关注的领域,大模型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银行的核心业务尚未实现深度融合。
针对大模型“广而不精”的现象,银行业仍需深化探索,推动大模型从“可用”迈向“优用”,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关键还是要看需求,根据实际需要对大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大模型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是科技金融助力降本增效的直接体现,推动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为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改变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银行业应深入研究不同业务场景的实际需求,针对财富管理、投资策略等重要领域,可以尝试探索AI与行业专家结合的模式,弥补大模型在复杂决策中存在的不足。除此以外,要建立健全用户反馈响应机制,针对AI客服 “答非所问”等情况,通过用户交互数据不断优化算法,提升大模型的语义理解与精准回答能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大模型在银行业应用仍具有持续开发的潜力,在客户营销、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机构运营等方面都可以通过AI来实现优化完善。目前来看,“人工智能+银行”的应用还在不断探索中,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近年来,开源大模型的出现和推广确实降低了不少银行的成本投入,但不能仅是“可用”,还要迈向“优用”。在此过程中仍需要银行在推动模型本地化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持续更新完善模型,保障数据质量,从而不断提升大模型的应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