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省市1091个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未按要求编制政务数据目录;6省市的147个数源部门拒绝数据共享或提供失效数据;9省47个平台借助行政垄断地位,直接或协助第三方企业违规收费等7.47亿元。
审计署报告。
日前,审计署在官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披露了当前国内数据资源利用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的审计情况。
报告指出,审计的18个省市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数据资源底数不清、共享应用存在梗阻;二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不健全、监管不严格、收费不规范。
1091个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未按要求编制政务数据目录
审计署报告指出,重点审计了防洪减灾重点工程、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数据资源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重大项目,重点关注了地方政府债务、金融等重大风险。
数据资源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审计情况显示,至2024年底,9省市1091个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未按要求编制政务数据目录,9717个政府部门已编制的数据目录因未关联信息系统、未注明共享条件等,不符合规范要求,降低数据赋能作用。
6省市的147个数源部门以各种理由拒绝其他部门正当共享申请,或提供已过时失效数据等共计577项。5省市的134个用数部门375个服务事项“应用未用”相关数据,相关地区在办理公积金缴存、中小学入学等民生事项时,仍需提交纸质材料或手工填报上传10余项证明材料,影响群众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审计署报告在“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部分还提到,一些部门因协同治税等不到位造成726.6亿元税费流失。数据显示,至2025年3月底,税务与海关、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和利用机制,税务部门内部对涉税数据关联分析不够协同,2021年以来共少征企业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税费724.23亿元。
据南都记者了解,长期以来,由于纵向层级制的权责分割、横向部门化的信息壁垒、技术标准等多重原因,政务系统间形成了诸多“数据孤岛”,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而且制约了政务数据共享效能。
为了推进政务数据安全有序高效共享利用,国务院于6月3日对外公布了《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政务数据的目录管理、共享使用、平台支撑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
该《条例》要求,政府部门应当依照本部门职责,按照政务数据目录编制标准规范,编制本部门政务数据目录;不得通过擅自增设条件等方式阻碍、影响政务数据共享;不得重复收集可以通过共享获取的政务数据;同时要求上级部门向下级“及时、完整回流数据”,并做好系统对接和业务协同。
这部行政法规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随着《条例》的正式实施,此次审计署报告提及的政务数据目录缺失、数据不共享、重复收集等问题,或许将迎来变化。
363项交易违规设置不合理条件,加剧行业垄断
审计署报告还指出,数据领域存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不健全、监管不严格、收费不规范”的一大问题。具体而言,在平台整合共享方面,5省130个县级平台未按要求整合至市级,其中7县还违规新设7个平台。
部分平台对专家信息共享不充分,一方面地方难以获取异地优质专家资源,另一方面造成“污点”专家继续参评。如天津有43人2021年至2024年5月被住房城乡建设、财政等部门处罚期间,仍参与了其他部门292个项目评标。
在平台监管方面,5省6个平台交易审查不严,363项交易存在违规设置不合理限制性条件等问题,加剧行业垄断。7省10个平台和8省部分行政监督部门未有效监测线上交易,部分项目涉嫌围标串标。4 省5个平台对存在国有资产挂牌价格畸低等异常交易情况的 70个项目,未按要求向行政监督部门报告,相关国有权益面临损失风险。
在服务收费方面,9省47个平台借助行政垄断地位,直接或协助第三方企业违规收费等7.47亿元。如吉林省平台2022年至2024年5月,违规允许其建设厂商向在该平台开展电子保函业务的金融机构,按收入45%至50%的比例收取分成2196.3万元。
报告还指出,从审计情况看,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多发,“蝇贪蚁腐”、“小官大贪”禁而不绝;一些不法团伙利欲熏心,为牟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严重冲击社会秩序和民生底线,其中通报了一起医药垄断案件。
自2012年以来,山西一不法团伙先以股权收购、产品包销等方式获得少数原料药控制权,再通过市场垄断、高额分成等控制成品药生产企业,以此大幅抬高药价,共牟取暴利数十亿元,严重侵蚀医保基金和患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