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6-28 10:55:20 股吧网页版
高考“盲盒”真的有必要吗?
来源:上观新闻

  近日,北京高考成绩揭晓,已实行多年的“高考盲盒”规定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所谓“高考盲盒”,官方称之为屏蔽生,因考生查询成绩时仅显示“祝贺你取得全市前20名的优异成绩”,具体分数与位次成谜,被考生和家长形象地称为“芒果”。通常在成绩公布后的3—7天自动解除屏蔽。

  今年,由于出现同分并列情况,网上关于“高考盲盒”人数的传闻不断,22人、23人、25人等版本众说纷纭,各版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学校考生的增减替换上。随着学校和家长的统计,这20人(或20多人)的名单和所在中学将逐渐明晰。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打破长期以来“高考状元”头衔被过度炒作的怪圈,扭转“唯分数论”的社会风气。然而,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越信息不透明越信息混杂的新问题,让人们不禁思考:北京高考盲盒真的有必要吗?

  从积极意义来看,“高考盲盒”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状元效应”。过去,高考状元被媒体大肆报道,学校以培养出状元为荣,商业机构借此牟利,使得高考成绩被神化,加剧了社会的教育焦虑。“高考盲盒”的出现,让公众无法第一时间聚焦到具体的高分考生,减少了对个别学生的过度关注,避免将高考成绩与个人价值简单划等号,有助于引导社会形成更加理性的教育观念。

  但不容忽视的是,“高考盲盒”也暴露出诸多弊端。部分教育机构与房产中介在“高考盲盒” 政策的模糊地带嗅到商机,将“盲盒生数量”作为宣传噱头,利用成绩与排名暂不公开的“双盲”窗口期,肆意编造某校高分人数激增、某学区教育质量飞跃等不实言论。

  据网络传言,今年昌平二中首次诞生“高考盲盒生”,并有两位考生成绩突破700分。曾经被视为北京“教育洼地”的昌平区,凭借“盲盒生”的亮眼成绩,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教育新贵。嗅觉敏锐的房产中介迅速抓住商机,将回龙观地区的房价与所谓的“教育神话”捆绑,展开新一轮的学区房炒作攻势。而向来被视为教育高地的东城区,因今年可能未出现在“盲盒榜单”上,竟陷入被“唱衰”的舆论困境。仿佛多年积累的教育口碑与深厚底蕴,在“盲盒生”缺席的现实下变得不堪一击。

  这种仅以“盲盒”有无来评判区域教育质量高低的论调,实则是社会对教育评价的浮躁与功利。

  在众多秉持理性态度看待“高考盲盒”的家长眼中,“盲盒生”不过是极少数顶尖学子在高考中的出色表现,无法作为衡量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标尺。毕竟教育质量的评估应着眼于全体学生,而大部分孩子都处于“平均水平”,这些学生的成绩才是反映学校教学实力的关键。

  将“盲盒”数量与学区房价格强行挂钩的做法更是荒谬。仅凭寥寥几位“盲盒生”,就大肆鼓吹某个学区的教育优势,进而炒作房价,无异于本末倒置。这种不切实际的炒作,不仅误导了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判断,也扰乱了正常的房地产市场秩序。

  “高考盲盒”或许暂时遮蔽了分数的锋芒,却未能真正遏制各方“炒作”的怪相。当社会以更理性心态看待“尖子生”,包括理性看待高考的文理科状元,舆论不再沉迷对“尖子生”的过度炒作,才能回归“盲盒”设置的初衷。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