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陈靖斌深圳报道
深圳高水平改革开放再出发
编者按/ 6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意见》明确,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自2020年启动综合改革试点,深圳便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重点领域改革中频频“落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本期,我们特进行专题报道,旨在全方位、多维度深入解读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内涵与实践成果,持续追踪改革进程中的新探索、新突破,系统展现深圳改革创新的生动图景。同时,我们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未来路径,助力形成更多具有示范价值的改革创新成果。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5周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6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正式公布。深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圳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郑红波在会上表示:“深圳将坚定扛起试点主体责任,求真务实谋划改革,真抓实干推进改革,务求实效总结改革,扎扎实实抓好改革落地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已将其列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部署要求,我们正以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为目标,系统推进法规标准、基础设施、场景应用、安全监管等全链条改革。”该负责人指出。2023年,深圳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发改、交通、工信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着力构建深圳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
记者了解到,包括英武智能、丰巢科技在内的本地企业已在低空经济领域展开深度布局,正在构建覆盖整个大湾区的空中交通网络。通过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这些企业正成为深圳推动载人eVTOL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技术破壁到标准先行深圳打造低空经济高地
近年来,深圳本地企业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加速起飞,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正逐步构建起全国领先的低空产业发展高地。
《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拓展储能场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深圳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治理体系,催生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与企业案例:
例如,丰翼科技建成全国首个“空地协同”智慧物流枢纽——丰翼宝安低空智慧物流运营中心;峰飞航空成功完成eVTOL载人飞行器在“深圳—珠海”间的跨城、跨湾首飞;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则率先实现超大型城市电网输电线路无人机机巢自主巡检全覆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运维效率大幅提升。
除上述典型案例外,丰巢科技也在积极将低空经济纳入其末端物流网络的战略布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丰巢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打造以“无人机接驳柜”为核心的低空物流新基建,提升末端配送效率、优化成本结构。
“2023年,丰巢首台无人机接驳柜在深圳落地,实现与无人机协同的24小时自动化配送,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取派效率。目前,该设备已在深圳宝安、浙江新昌、四川宜宾等地投入使用,覆盖快递、血液、外卖等多个应用场景。”该负责人透露,未来无人机接驳柜将接入更多平台与行业,延伸至公共服务领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空中交通领域,英武智能也在积极抢占先机。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企业正充分利用政策“绿色通道”,加快载人eVTOL的适航认证,布局包括城际空中交通、高端商务出行、应急救援和医疗转运等核心场景。
“短期内我们将建设低空示范中心,提升公众认知和接受度,打造城市低空名片;中长期目标是构建覆盖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空中交通网络。”该负责人表示,公司还将通过政企合作、面向B端开发高端出行产品,并探索面向C端的“空中出租车”商业模式。
深圳低空经济的加速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据了解,深圳已成为全国首个明确立法支持低空经济的城市,特别是在推动载人eVTOL商业化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规划,到2026年,深圳将建成1200个低空起降点,其中包括专门支持eVTOL运行的起降设施;全市已实现120米以下空域5G网络全覆盖,为飞行器通信与安全提供技术基础。同时,深圳及周边地区高净值人群规模庞大,对高效便捷的空中出行存在强烈需求,“深圳—珠海”试飞的成功也验证了大湾区城际空中交通的可行性。
“当前,深圳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正在加速成型,示范载体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深圳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深圳低空经济链上企业已超过1900家,规上企业127家,空天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增加值213.77亿元,同比增长26.4%。为加快产业发展,深圳还计划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并出台专项政策——包括最高2000万元的企业落户奖励、1500万元的适航认证奖励等,推动“技术攻关—企业集聚—示范支撑”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从制度创新到立法赋能深圳为低空经济“插上翅膀”
在探索低空经济产业的过程中,深圳不仅率先推动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建设,更在制度创新与跨部门协同方面持续“破题”,努力构建具有示范效应的先行机制。
《意见》提出,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深圳要切实担负起试点主体责任,健全全过程、高效率、可核查的改革推进和落实机制,确保改革事项按期落地。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低空经济作为融合军方、民航和地方多重体系的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的确面临跨部门协调难题。为破解这一瓶颈,深圳从顶层机制入手,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发改、交通、公安、空管等部门协作,推动军地、民航与地方政府形成空域协同运行管理机制。
具体实施层面,深圳率先构建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打通国家UOM平台、市级CIM底座及通感基站等关键数据接口,实现飞行计划申报、空域动态管理等核心功能的跨部门实时共享。同时,深圳公安局建设“深穹”低空安全管控平台,并在罗湖东门试点设立低空防空阵地,初步形成从飞行申请到运行监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在制度层面,深圳也同步推进规则体系的顶层设计。深圳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监管权责关系——《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于2024年2月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立法,明确了发改、交通、公安等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为低空经济管理提供法治支撑;另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上,深圳依托国资平台——深圳低空产业公司,将空域资源、基础设施等低空相关要素整合后对企业开放,降低协同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在标准建设方面,深圳成立全国首家城市级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低空经济领域标准框架体系指南1.0》,并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航路划设规范》等18项地方标准立项编制,积极填补低空经济领域的标准空白。
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指出,深圳应发挥特区立法优势,率先试点空域分类划设,划出更多低风险、可灵活使用的“经济空域”;同时推行基于风险分级的飞行备案或许可制度,对低风险、标准化程度高的飞行场景大幅简化审批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通过动态监管手段如雷达、ADS-B、蜂窝网络等多源数据融合,构建“看得见、叫得应、管得住”的运行体系。
朱克力强调:“深圳的改革核心,是要在‘放得开’与‘管得住’之间找到制度的最优解。未来的监管机制,应由政府与企业、技术界共同参与制定,让规则既守得住底线,也跟得上科技演进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