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阳光洒在新小区的草坪上,陈砚牵着母亲的手,慢慢走在石板路上。前方不远处,父亲正对着电梯间的按钮笑 —— 这是陈砚用炒股盈利和攒下的工资,给父母换的电梯房,两室一厅,朝南的阳台能晒到整个下午的太阳,母亲的老寒腿再也不用怕爬楼梯,也不用怕冬天晒不到太阳。
“这房子好,敞亮,比老家那间暖和多了。” 母亲摸着阳台的瓷砖,眼圈红红的,“你爷爷要是还在,看到你这么踏实,肯定高兴。”
陈砚心里一暖。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炒股,亏了时的焦虑;想起追妖股亏时的懊悔;想起熊市里看着账户浮盈缩窄,却靠禅修稳住心态的平静 —— 所有的涨跌与感悟,最终都化作了父母脸上的笑容,化作了林晓无名指上的订婚戒指,化作了生活里实实在在的温暖。
“妈,这都是靠老祖宗教的道理。” 陈砚从口袋里掏出爷爷的那串紫檀念珠,轻轻放在母亲手里,“您看这珠子,爷爷盘了一辈子,教我‘心定事顺’,我炒股时就靠它稳心态。”
母亲攥着念珠,指尖划过上面的刻字:“是啊,你爷爷总说‘读书是为了修心’,你现在是真懂了。”
正说着,陈砚的手机响了,是老周打来的。电话里,老周的语气比之前平和多了:“小陈,我按你说的,选了只股,业绩稳,也在低位,持有两个月,赚了 8%,谢谢你啊!”
陈砚笑着说:“周哥,不是我帮你,是你自己守住了规矩。选价值股是儒家的‘为本’,等低位是道家的‘阴极’,不慌着卖是佛家的‘不执’,你这也是‘三家融合’了。”
老周在电话里笑:“以前总觉得你说的‘儒道佛’是玄学,现在才明白,都是做人做事的理。对了,下周公司团建,有人问你‘是不是成股神了’,你可得好好说说!”
挂了电话,林晓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又有人问你‘股神’的事啦?”
“嗯。” 陈砚接过水,看着远处嬉戏的孩子,“其实哪有什么股神,不过是把老祖宗教的‘做人道理’,用在了炒股上而已。”
团建那天,果然有人围着陈砚问:“陈哥,你熊市都能赚钱,有什么秘诀?快教教我们!”
陈砚没讲复杂的 K 线技巧,而是从包里拿出那本翻旧的炒股日记,翻开其中一页 —— 左边是半导体股的 K 线图,标着 “阴极生阳”;右边是《道德经》的句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下面还有他的批注:“股市如四季,跌透了就涨,涨疯了就跌,顺趋势不硬抗,就是‘道’。”
“我的秘诀,都在这本子里。” 陈砚指着日记,“儒家教我‘不贪不义之财’,所以我不追妖股;道家教我‘不跟规律作对’,所以我等趋势明朗再进场;佛家教我‘不被欲望绑架’,所以我跌了不慌,涨了不贪。这不是什么秘诀,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守正’的理。”
他顿了顿,又说:“孔子说‘知止而后有定’,股市里最难得的就是‘知止’—— 知道什么时候该买,什么时候该卖,什么时候该等。而‘止’的标准,就是儒家的‘义’、道家的‘势’、佛家的‘心’。”
有人问:“那是不是学会这些,就能稳赚不赔了?”
陈砚摇摇头:“没有稳赚不赔的股市,只有稳赚不赔的‘心性’。我也亏过钱,追妖股亏过,守死股也没赚过,但每次亏了,我都会用儒家的‘省身’反思,用道家的‘规律’调整,用佛家的‘破执’释怀。亏的不是钱,是教训;赚的也不是钱,是‘心术合一’的底气。”
团建结束后,陈砚独自坐在湖边,翻看着爷爷留下的《论语》,翻到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那页,突然想起爷爷生前说的话:“‘仁’是爱人,‘知’是懂理,‘勇’是守心,做到这三样,人生就没什么难的。”
他突然明白,“股道” 就是 “人道”—— 炒股时 “爱人”,就是不贪不义之财,赚的钱用来改善家人生活;“懂理”,就是懂市场规律,不跟趋势硬抗;“守心”,就是不被欲望绑架,跌了不慌,涨了不贪。做到这三样,股市就不再是 “赚快钱的工具”,而是 “修行人生的道场”。
回家后,陈砚把那本炒股日记放在书架的最中间,左边是爷爷的《论语》《道德经》,右边是他和林晓的订婚照。他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写下了最后一句话:
“股市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股价,是人心;儒道佛是一盏灯,照亮的不是 K 线,是规律。心明,则股明;道正,则利正。股道即人道,守正致和,方能行稳致远。”
写完,他合上日记,窗外的月光正好洒进来,落在书架上。陈砚知道,他的炒股之路还会继续,涨跌也还会出现,但他再也不会像最初那样焦虑、迷茫了 —— 因为他心里有 “灯”,手里有 “规矩”,身边有 “家人”,这就够了。
而这盏 “灯”,这套 “规矩”,这份 “安稳”,正是老祖宗留下的古典文化,给他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