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是记录我个人的操作和想法,不构成投资建议和指导。请自己决定自己的操作,不要盲目照搬!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欢迎在文章后面留言互动,点赞、分享、推荐给朋友
大A今天涨得不错,我继续持仓不动(这是正餐),卖出?一分不卖,宁愿坐过山车。买入?我也不喜欢追涨。
闲钱,有闲钱的投资方法(这是零食),我昨天入的花生期货也涨得不错。
我看好多人开始考虑辞职了,赚钱来得太快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有读者说:早上卖飞了。
我安慰道:痛了,才会改变。会改,就会越来越好。
寒武纪,2022年还在40多元,今天又涨停了,已达1243.20元,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我想至少比上万亿的酒,要好得多。当然,我是不买个股的,更不会追涨,只是说这个现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是有含金量的。
本来标题我想用:《文脉贯古今,牛途越山海》。但估计现在懂得欣赏这个调调的人太少了。再次之,也应该是:传承的力量与时代的主线,又过于学术化了,于是,接地气的标题来了:
《捂牢了!这波牛市要颠覆想象》
捂的是什么,特别重要,不是啥东西,都值得捂的。我没有建议,只是分享我的想法和我的操作,所有操作和想法,过去多年就一直写在每天的长文的,经得起验证。关于投资方法,最近几天的文章里总能提到,你难得查找,就看本文吧,本文里也会提到那两篇文章的,有标题,你还看不到原文吗?这是网络时代,最基本的技能了。
近百年时光流转,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愈发清晰:当年家境优渥的家族,历经几代更迭,多半仍能从一穷二白中,再次东山再起;而曾经困顿的门户,隔了数代,往往依旧在底层徘徊。这或许就是基因的力量,如涓涓细流,在时代浪潮中默默维系着某种惯性。
幺爷曾跟我讲过一段往事。他幼时总见祖父母在深夜清点当日营收,银元与铜钱哗啦啦倒进大碗或陶钵,有时能堆得冒尖。那时的家底,藏在叮当声里,也藏在代代相传的努力、自学与自律里。后来大家都过过苦日子,可百年过去,当年那些活络人的后代,又悄悄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基因里镌刻的那些特质,总能在时光的长河里,稳稳地流淌下去。
将目光投向当下的市场,大科技板块正显露出扛起牛市主线的气象。这让人想起美股近几十年的轨迹 —— 正是科技与互联网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领域,持续领跑市场。它们像时代的引擎,牵引着经济向前,也为投资者创造着超额收益。
我更倾向于选择这类指数基金。简单直接,不用费心甄别个股的虚假数据,也不必担心中途暴雷的风险,把专业的事交给市场筛选机制,反而更省心。
回望历史,明朝中后期西方逐渐超越中国,这一领先持续了数百年。而如今,种种迹象都在暗示,我们或许正站在又一次文明迭代的拐点上。当一个国家重新回到全球舞台的中央,股市会绽放出怎样的能量?这个答案或许太过宏大,说出来难免让人觉得难以置信。
于我而言,选择很简单:持仓不动,与时代同频。新的闲钱不会追涨,毕竟市场的热度需要时间沉淀;但手中的筹码,断不会轻易割舍 —— 它们承载着过去多年逢低布局的坚持,也寄托着对传承与趋势的笃定。
~~~
大科技板块(如中概互联)与银行类资产的 “对冲舞步”,最近几个月愈发清晰:昨日科技板块回调时,银行 ETF(SH512800)这类大块头逆势上涨,稳稳托住指数,避免了过度下跌引发的风险;今日科技板块强势拉升,银行资产又适时调整,稍稍压制节奏 —— 这种 “一托一压” 的默契,正是慢牛行情的护航逻辑,几个月的市场验证已显成效。
投资的精髓始终是 “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处”。回想我们在市场冷清时持续布局的日子,如今只需耐心等待那个 “人声鼎沸” 的信号。
怎么判断?看看当年房市最火的场景就懂了:同事闲聊三句不离房价,邻里碰面必算涨幅;相亲先问 “几套房”,彩礼直接折算成平米数,婚房成了婚恋硬通货;中介门店彻夜亮灯,新盘秒光、二手房挂牌即成交,业主一天提价三次 —— 这便是信号。
有读者说,已趁拉高大幅减仓,等着震荡到 “冰点” 再进场,甚至盼着大盘翻绿给机会。但现实是,此刻市场似乎已有些 “压不住”:场外资金正蜂拥而入,上证指数一举突破 3800 点,热度肉眼可见地升温。
我是左侧买入,不追涨,只买历史低位的品种。以下持仓已经涨了较多了,自然不适合买入,特此提醒。
贴部分持仓吧,完整的60个,请看8月17日的文章《短线交易大概率赚钱的方法,常见问题统一回复》,持仓不动,是最适合牛市的



关于投资,建议看看,2025年7月24日的文章
《散户稳赚指南:不盯盘、不踩雷,靠这 3 点避开 90% 的坑》
《白话投资诗》
长期持有是根本,闲钱分成多几份
跌到低位慢慢买,涨上高位分批卖
分散买指数基金,省心省力少踩雷
涨跌平常心看待,别被情绪牵着走
七成低谷大胆进,翻倍高峰逐步收
$寒武纪-U(SH688256)$$银行ETF(SH512800)$$沪深300ETF(SH51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