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在资本市场的迷雾中,“亏损” 二字常被误读为风险的标签。但翻开商业史会发现,京东用超 200 亿元战略性亏损换来了物流壁垒,2022 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1300 亿元;寒武纪以 28.7 亿元研发投入撬动技术突破,2025 年一季度营收同比激增 4230%。
这些案例如同灯塔,照亮了亏损表象下的价值真相:对投资者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企业是否亏损,而是亏损的 “基因”、盈利的 “路径” 与壁垒的 “韧性”。在 AI 与硬科技崛起的时代,读懂亏损企业的估值逻辑,便是握住了穿越周期的钥匙。今天,我们就用这两家上市时亏损之后转盈利并展现王者气概的企业来给大家做亏损企业的估值分析。
启示一:关注亏损 “性质”,区分 “战略性投入” 与 “经营性损耗”
• 战略性亏损:为长期壁垒主动投入,如京东投物流(2014-2020 年超千亿)、寒武纪投芯片研发(单次流片超 3000 万美元)。这类亏损是 “价值积累期” 信号,需跟踪 “投入是否指向核心壁垒”。
• 经营性亏损:源于效率低下(如成本失控、产品滞销),无明确转盈路径。例如某传统制造企业因管理混乱,毛利率持续低于行业 10 个百分点,需警惕。
关键提问:企业能否说清 “亏损的钱花在哪”“如何转化为收益”?
启示二:聚焦赛道天花板,高增长行业的亏损企业更具弹性
亏损企业的估值高度依赖行业潜力:
• 京东所处电商行业 2010-2020 年高速增长,用户与线上渗透率持续提升,规模效应可覆盖亏损。
• 寒武纪所在 AI 芯片行业 2025 年规模将破千亿美元,推理芯片需求占比达 80%,高天花板支撑估值。
关键提问:行业是否处于上升期?市场空间能否支撑企业未来盈利?
启示三:核心竞争力是估值 “锚”,验证壁垒可持续性
亏损企业的价值核心是 “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 京东的壁垒是 “自建物流 + 供应链效率”,211 限时达服务难以被阿里短期复制。
• 寒武纪的壁垒是 “AI 芯片架构专利”,思元 590 在推理场景性能对标英伟达 A10,成本低 40%。
关键提问:竞争力是技术、网络还是供应链?能否抵御巨头挤压与技术迭代?
启示四:盈利路径需清晰,用 “阶段性成果” 验证逻辑
市场不为 “模糊故事” 买单,需跟踪里程碑:
• 京东的路径:用户→订单密度→物流成本↓→毛利率↑,2017 年用户超 3 亿时验证成立。
• 寒武纪的路径:技术落地→订单增长→规模效应→亏损收窄,2025Q1 字节订单(10 亿元)是关键信号。
关键提问:企业有哪些可量化的阶段性目标(如订单量、研发转化效率)?
启示五:现金流比净利润更重要,警惕 “烧钱无度”
亏损企业的生存根基是现金流:
• 京东早期经营现金流为正(用户预付款 + 供应商账期),融资渠道稳定,未陷资金链危机。
• 寒武纪 2025Q1 存货 27.55 亿元(+55.4%)、预付款 9.73 亿元,支撑短期运营。
关键提问:现金能否支撑 1-2 年运营?经营现金流能否覆盖核心成本?
启示六:用长期视角对抗短期波动,动态跟踪核心变量
亏损企业估值兑现需 3-5 年,短期波动不改变长期逻辑:
• 京东 2014 年上市后股价低迷,但物流壁垒成型后 2019 年开启长牛。
• 寒武纪当前波动需关注 “5nm 研发进度、订单转化率” 等核心变量,而非短期股价。
关键提问:行业趋势、竞争力、盈利路径是否发生不可逆变化?
启示七:分散风险,拒绝 “孤注一掷”
亏损企业不确定性高,需通过 “行业 + 阶段分散” 控制风险:
• 行业分散:布局 AI、新能源等多高成长赛道,而非单一领域。
• 阶段分散:根据订单落地、技术突破等成果逐步加仓,而非一次性重仓。
启示核心 | 京东案例支撑 | 寒武纪案例支撑 |
亏损性质识别 | 物流基建投入属战略性亏损 | 芯片研发投入属战略性亏损 |
赛道天花板评估 | 电商万亿市场支撑规模效应 | AI 芯片千亿美元市场支撑替代空间 |
竞争力验证 | 自建物流形成差异化服务壁垒 | 专利技术 + 成本优势构建推理芯片壁垒 |
现金流健康度 | 经营现金流为正 + 融资稳定 | 存货与预付款支撑短期运营 |
总结:亏损企业估值的核心是 “未来价值的提前定价”,需穿透表象,聚焦赛道、壁垒、现金流与长期逻辑。
附件:科创板公司特殊字符名称说明——
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名称中带有的后缀,通常是为了向投资者提示公司的特定状态或风险,便于市场区分和风险警示。这些后缀由交易所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标注,常见类型及含义如下:
一、“-U”:未盈利企业
· 含义:指公司上市时未实现盈利,且尚未达到盈利条件。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上市(如生物医药企业因研发周期长,上市时可能未盈利),“-U” 是 “Unprofitable” 的缩写。
· 案例:寒武纪(688256)上市初期因研发投入高、未实现盈利,股票名称曾标注 “寒武纪 - U”,直至 2025 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后,后缀 “-U” 被取消。
· 风险提示:未盈利企业可能面临持续亏损、现金流紧张等风险,估值依赖未来盈利预期,波动通常较大。
二、“-W”:表决权差异安排企业
· 含义:指公司存在 “同股不同权” 的表决权差异安排,即部分股东(通常是创始人或核心团队)持有的股份拥有更高表决权(如 1 股拥有 10 票表决权),以保障其对公司的控制权。“-W” 是 “Weighted Voting Rights” 的缩写。
· 案例:优刻得(688158)是科创板首家 “同股不同权” 企业,上市时股票名称标注 “优刻得 - W”,其 A 类股份(公众股东)每股 1 票表决权,B 类股份(创始人)每股 5 票表决权。
· 风险提示:表决权差异可能导致普通股东对公司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减弱,需关注控制权集中带来的治理风险。
三、“-V”:协议控制架构企业
· 含义:指公司通过协议控制(VIE 架构)运营主要业务,即境外注册的上市主体通过协议而非股权控制境内经营实体。“-V” 是 “Variable Interest Entity” 的缩写。
· 背景:部分科创板企业因业务性质(如互联网、跨境业务)采用 VIE 架构,标注 “-V” 以提示投资者关注架构合规性及潜在风险。
· 风险提示:VIE 架构可能面临跨境监管政策变化、协议效力争议等风险,需关注架构稳定性及合规性进展。
四、“-N”:上市首日新股
· 含义:仅在公司股票上市首日标注,“-N” 代表 “New”,提示投资者该股票为当日新上市,无历史交易数据,且上市首日无涨跌幅限制(科创板新股上市前 5 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N” 仅首日标注)。
· 案例:某科创板公司上市首日股票名称显示为 “XX 公司 - N”,次日起取消后缀。
五、后缀的动态调整规则
科创板股票后缀并非永久不变,交易所会根据公司情况动态调整:
· 当 “-U” 企业实现连续盈利后,后缀会被取消(如寒武纪盈利后去掉 “-U”);
· 若公司表决权差异安排终止或 VIE 架构拆除,“-W”“-V” 后缀也会相应取消。
总结
科创板股票后缀是交易所为保护投资者知情权设置的风险提示标识,核心作用是清晰披露企业特殊状态,帮助投资者更全面评估风险。投资者在关注科创板公司时,需结合后缀含义理解企业特性,避免因信息遗漏导致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