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万维最近在 AI 圈的动作,越来越有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的意思。继SkyReels-A3模型、世界模型Matrix-Game-2.0、Skywork Unipic 2.0模型之后,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正式登场。
先看 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前企业用 AI,总感觉隔了一层:要分析行业动态,得自己找资料、筛信息,AI 最多帮忙写写总结;要处理带图片的内容,比如一份包含折线图的季度报告,AI 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解读得驴唇不对马嘴。这导致很多 AI 工具成了 “鸡肋”—— 看着花哨,实际用起来效率提升有限。

昆仑万维的 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模型,就是来解决这个 “最后一公里” 问题的。它能像真人研究员一样,一边翻网页,一边看懂图片里的信息:财报里的营收曲线,它能提取数据趋势;社媒上的产品对比图,它能分析用户偏好;甚至论文里的实验图表,它都能解读出关键结论。更绝的是,它还能把这些图文信息自动整合成 PPT、表格,直接能用在会议上。这种 “拿来就能用” 的能力,恰恰是企业愿意付费的核心 —— 时间就是成本,能省一半时间,多花点钱也乐意。
从商业化角度看,这步棋踩得很准。现在 AI 行业的竞争,已经从 “比谁技术更强” 变成 “比谁落地更快”。昆仑万维的 Agent 选的场景,全是付费意愿强的领域:金融机构需要快速处理多模态财报,咨询公司要做跨平台信息整合,甚至政府部门都需要自动汇总带图表的政务数据。这些场景不需要烧钱教育市场,客户本身就有明确需求,只要 Agent 能满足,就能快速签单,现金流很快就能起来。
市场可能低估了这种 “场景渗透” 的速度。根据行业研报,企业级 AI 工具的付费率正在加速增长,其中能处理多模态信息的工具溢价更高。昆仑万维的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已经展示出了这种溢价能力:同样是生成行业报告,带图文整合功能的版本,客户付费意愿比纯文字版本高 多了。这种定价权,直接体现在毛利率上 ——AI 服务的毛利率本来就高,叠加这种溢价,利润弹性会非常可观。
对股价来说,更重要的是 “预期差”。现在很多投资者还把昆仑万维当成 “大模型公司”,盯着参数、算力这些指标。但 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的落地,正在把它变成 “AI 解决方案公司”—— 前者靠烧钱讲故事,后者靠订单赚利润,估值逻辑完全不同。当市场意识到昆仑已经从 “技术研发” 转向 “商业收割”,估值模型就得重算,这往往是股价爆发的前奏。

还有个隐藏逻辑: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正在帮昆仑搭建生态壁垒。它不仅自己能用,还能开放给合作伙伴。比如电商平台可以用它分析用户晒单图,内容平台能用它自动生成带图表的文章,甚至软件公司都能把它集成到自己的产品里。这种 “开源共建” 的模式,能快速扩大 Agent 的覆盖范围,积累更多数据,反过来又会让模型更强大,形成 “数据 - 模型 - 场景” 的正循环。这种生态优势一旦形成,后来者想追都难。
说到底,AI 公司的股价最终要看 “钱景”。昆仑万维的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模型,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能实实在在产生收入的工具。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中间只差一个兑现窗口 —— 可能是下一个季度的订单增长,可能是某个大客户的签约公告。对投资者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看清这个窗口正在打开,别等股价反应过来才后知后觉。毕竟,在 AI 赛道上,能把技术变成现金的公司,从来都不缺资本的追捧。
$昆仑万维(SZ300418)$$上证指数(SH000001)$#社区牛人计划##牛市旗手发力!沪指盘中突破3700点#@社区精选 @股吧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