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财经大V猫笔刀写文章说他也接到催交税的电话了,转发量冲到4万,很多人都在问。大V聊完文章还在,我才好写(内容都是之前咨询行业资深朋友总结的笔记,没有AI,可放心参考)……
1、炒股票赚钱要交税吗?
中国税收居民身份,炒港股、美股赚钱都是需要缴税的,为了鼓励A股资本市场发展,才暂时没有对个人征收A股盈利所得税,并不是网上说的,因为觉得大家在A股不赚钱才不收税(不准笑)。
2、税率如何?
海外投资收益、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税率,劳务/工资收入则适用5%-45%累进税率。
3、如何申报和计算?
税款计算:按次?按月?还是按年?目前是有原则(要交税),没细则。实际中,税务通知按年的比较多。
亏损结转:能否结转到以后年度。目前是有原则(要交税),没细则。按照税务常识,企业经营前五年的亏损是可以作为结转的,等盈利覆盖了亏损才用交税。但是个人炒股这事儿没有细则,只能自己去沟通,能否合并计算。
如果不认的就比较惨了,假如高位100万买港股,三年亏了40万,今年赚了15万,总账还亏25万,但今年15万的盈利仍然要交税3万……
能否抵税扣除:比如合理的持股成本及费用。例如股民炒股是融资的,费用可以抵税吗?交易费用产生的成本可以抵税吗吗?
抱歉,还是有原则(要交税),没细则。只能自己去沟通。
股票成本: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
同上,目前没有规则,自己算算哪种少,报哪个……
其他细节问题:高频交易的,券商没有提供excel的明细,报税非常麻烦。
得你自己一笔一笔去算……(对国内的软件公司,这是一个市场,谁能解决这个痛点,就是国民报税工具了)
那我直接期末-期初数据可以吗?直接用APP的盈亏数据可以吗?
这两个数据只是概算,还涉及浮盈浮亏的归属,以及期间资金进出要剔除。所以还是逐笔计算最准确。
综上:现在只是通知交税,但是没有统一的细则,总的来说都需要沟通(重点是往年亏损的合并抵税),计算细节是沟通出来的,交多少税也是沟通出来的。
4、能否以“没有细则”为由,拒绝申报?
想啥呢阿祖,当然不能。
国内的顺序:提醒、督促、警告、稽查、曝光。绝大部分个人都会选择积极沟通。
经济责任:税款、滞纳金(日万分之五)、罚款。只有拒不执行,才会达到刑事责任标准。
PS:这一点要感谢宗庆后,因为当年他补税的问题,由于涉案金额过大,推动刑法修正案的更改,只要交了税,就免去刑事责任。
5、重复征收怎么办?
如果你在境外已经缴纳过税款,提供完税凭证可以避免重复征税,确保税收公平。(比如H股分红就是被预扣过税款的)
6、怎么知道我的账户的?
中国和106个国家有CRS数据交换,这个是收税的信息来源。虽然和美国没有CRS,但是有其他两种数据交换模式。
7、不接电话行不行?
通知顺序通常是:短信、个税APP、电话、最后直接联系任职单位,还是积极沟通吧阿祖。
8、多少的门槛会被盯上?
不管多少资金,数据都会被交换回来,只不过在国外100万美金定义为高净值账户,他们金融机构会重点标记。从节约人力提高效率的角度看,第一批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些……
9、大部分人怎么做的?
申报趋势:接到通知大部分人选择沟通不抗辩,缴纳完税。
申报准确度:比较低(因为大家对规则都不清晰,没有统一的计算细则。)
稽查情况:目前较少对个人直接稽查。
总结就是,接到电话,不要害怕,积极沟通,交代问题,少做抗辩,按时完税。
……
另外,不要光吃瓜股民,其实这几类也要征税:
存款利息——国内存款利息是免税的,但是没有提过国外的存款利息也免息,目前是还有待规范细则。
保险——保险是有现金价值的,信息数据会被交换回来,等细则落地,也要交税;消费型的不会交换数据回来。
通过港股通炒港股——免税只到2027年。
珍惜免税的时光,多赚点~
另外就是多借助ETF工具投资海外,也是免个税的:(加好自选)
港股:$恒生科技指数ETF(SH513180)$、$香港医药ETF(513700)、
$港股央企红利ETF(159333)、$港股消费50ETF(SZ159265)$、
$香港证券ETF(513090)、$香港银行LOF(501025)。
美股:$纳斯达克ETF(513300)、$标普ETF(159655)、
$道琼斯ETF(SH513400)$、$标普油气ETF(513350)。
其他:$沙特ETF(159329)、$亚太精选ETF(159687)、
$东南亚科技ETF(513730)、$日经ETF(5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