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报告简要论点
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在其代表性报告《重塑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中的主要论点整理,这份报告代表了特朗普经济团队在2025大选前后的核心贸易与经济思想:
斯蒂芬·米兰报告主要论点整理:
一、全球贸易体系存在严重失衡
当前全球贸易体系对美国不公平。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造成美元长期高估,削弱了美国出口竞争力。
他认为这一结构性问题导致了美国长期贸易逆差和制造业空心化。
二、强美元政策应当调整
美元的被动高估来源于其他国家对美元资产的大量购买(例如中国、日本、德国)。
他主张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或货币合作使美元适度贬值,以纠正全球失衡。
他也提出可以使用关税或汇率干预作为短期策略来“平衡贸易环境”。
三、重新评估自由贸易信条
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尤其是里卡多的比较优势)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因为它忽略了国家间汇率操控、产业补贴等手段。
他指出:“理论中的自由贸易并不是实际中的自由贸易”。
因此,美国应更加务实地使用“经济国家主义”工具来保护自身利益。
四、支持“战略性关税政策”
并非主张全面保护主义,而是主张**“有选择性、有策略地使用关税”**:
对某些国家征收惩罚性关税(例如中国、德国)。
对关键产业进行贸易保护与本土再投资。
他认为,适当关税有助于产业回流、就业增长与供应链安全。
五、全球货币体系改革是核心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对美国极为不利,鼓励“外部经济体”操控汇率并以美国市场为出口对象。
他建议推进国际货币协调机制改革(例如 G7/G20 内部达成汇率透明与纠偏机制)。
并在必要时通过双边谈判对对方国家的货币行为设限。
六、政策应服务于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
米兰认为,过去几十年,美国在全球经济政策中“过度理想主义”,牺牲了普通劳动者利益。
他强调,“国家政策的核心应是保护本国的中产阶级与国家安全”。
美国不能再依赖“自由市场自动纠正”的幻想,而需要更强的政府经济干预。
结论:
斯蒂芬·米兰主张的是一种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结合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路线。他的报告为特朗普团队提供了在第二任期中更强硬、更具主动性的经济战略理论支撑——不仅是打“贸易战”,更是从根基上重塑全球经济游戏规则。
第二部分、应对策略:
根据斯蒂芬·米兰报告中提出的主张及其对美中贸易体系的潜在冲击,我们可以为中国制定以下多维度应对策略,以维护国家利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并掌握全球供应链主动权:
一、货币与金融策略:稳中求变,灵活调控
1. 控制人民币波动,稳定外贸预期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灵活浮动,避免被美国指控“操纵汇率”。
利用“逆周期因子”等手段减缓短期贬值压力,稳定出口企业预期。
2.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加快人民币跨境结算平台(如CIPS)建设,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本币结算合作,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二、关税与产业链布局: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1. 增强关键产业链自主能力
对于美国可能施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如芯片、AI、医疗设备),加强本土研发与替代计划。
建立区域“替代性供应链网络”(如与东盟、南美、非洲合作)。
2. 分散出口市场,减轻对美依赖
大力发展与东南亚、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合作,缓解对美出口受限的风险。
深化与欧洲的技术合作与投资互补,形成新的“市场组合拳”。
三、贸易战略:攻守兼备,精准反制
1. 巧用WTO与多边机制反击
一旦美国滥用关税或汇率指控,可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联合其他被美施压国家(如欧盟、墨西哥)共建“多边反制联盟”。
2. 精准反制关键商品或政治敏感州产业
根据美国政治生态,适当对特定州关键出口(如农产品、航空配件)进行对等反制。
加强对美资本市场的投资策略布局,掌握一定“金融对冲能力”。
四、舆论与软实力:构建全球话语权
1. 强化国际传播能力
向全球输出中国在脱贫、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塑造积极形象。
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等多元方式对外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
2. 培育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参与能力
积极参与RCEP、CPTPP、G20等多边框架,推动更加公平、非霸权的国际经贸规则。
建立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伦理和发展合作倡议,构建制度同盟。
五、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夯实内循环基础
1. 提振内需,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
扶持医疗、养老、教育、文旅等高附加值服务产业作为新增长点。
2.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并建立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
对“出海企业”提供政策、融资、法律等全方位支持,打造世界级企业群体。
应对策略总结:
美国在战略上“去中国化”,中国则应当战略性“再全球化”。
通过韧性+多元+主动引导+软实力提升的组合拳,不仅可以化解外部压力,还可以加快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品牌”的转型。
史蒂芬·米兰作为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如此疯狂与全世界为敌的关税战的背景和底层逻辑!
一、史蒂芬·米兰的底层逻辑框架
史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作为特朗普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设计者,其底层逻辑围绕“国家安全优先、重构全球贸易秩序、解决美元霸权困境”三大核心展开,具体可拆解为以下维度:
1. 特里芬难题的再诠释:美元霸权与制造业衰退的矛盾
米兰认为,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占全球外汇储备57%)导致其长期高估,抑制美国出口竞争力,加剧贸易逆差。这一矛盾被称为“新特里芬困境”:美国需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以满足全球储备需求,但逆差又削弱本土制造业基础。他主张通过关税壁垒和汇率干预对冲美元高估的影响,例如对中国商品征收60%关税、对其他国家加征10%以上关税,迫使他国货币贬值以提升美国商品竞争力。
2. 国防驱动型再工业化: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绑定
米兰提出“国防需求乘数效应”,主张将国防采购作为产业政策核心驱动力。例如,要求武器制造商80%零部件来自美国本土供应商,通过军事需求拉动供应链回流,同时创造“确定性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跟进。这一策略借鉴冷战时期军工复合体经验,试图通过国家安全议题重构经济逻辑,解决制造业空心化问题。
3. 关税与汇率工具:全球贸易规则的“降维打击”
米兰的关税政策并非单纯经济手段,而是地缘政治博弈工具:
- 阶梯式关税设计:每月递增2%,目标税率20%,逐步施压贸易伙伴接受供应链重组。
- 汇率干预机制:通过“马拉戈协议”(Mar-a-Lago Accord)协调主要经济体汇率政策,防止竞争性贬值,同时推动美元有序贬值以对冲关税通胀。
- 美债工具化:对外国持有美债加收“用户费”,迫使他国继续增持美债以维持美元地位,同时通过债务置换(如100年期零息债券)缓解美国债务压力。
4. 债务重构与全球权力再分配
米兰认为,美国需将36万亿美元国债压力转嫁他国,通过“安全-经济捆绑”策略(如以撤军威胁盟友承担防务开支)重塑全球权力结构。其核心逻辑是:以关税战压缩贸易逆差,以美元贬值稀释债务,以地缘控制维持霸权。
二、特朗普坚定关税战的深层动因
特朗普对米兰战略的坚定执行,源于其个人政治目标与美国结构性困境的共振:
1. 转移国内矛盾:经济停滞与民粹需求的结合
- 制造业回流叙事: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从1970年的24%降至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