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消息!2025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已悄然下发了!自2025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首批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稀土产业正通过精准调控实现战略资源的高效配置,为新能源汽车、风电等战略新兴产业筑牢资源根基。
一、总量调控:温和增长背后的产业逻辑
2025年首批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定为18万吨(REO计),较2024年17.4万吨基准线增长3.4%。这一增速延续了近年来"稳总量、调结构"的调控基调,但结构优化特征更为显著:
• 轻稀土(岩矿型):占比提升至85%(约15.3万吨),重点保障镨钕等中重稀土元素供应。作为永磁材料的核心原料,镨钕金属需求量预计将伴随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00万辆、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20GW而持续增长。
• 重稀土(离子型):严格控制在15%以内(约2.7万吨),凸显对镝、铽等稀缺资源的保护。离子型稀土矿床成矿条件苛刻,全球可开采储量不足岩矿型1/10,中国实施配额管制实质是构建战略资源"安全垫"。
二、政策创新:配额管理进入精细化时代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配额发放呈现两大突破:
1. 时点调整:首次将配额核发从一季度延后至6月,与下游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形成错位。此举既避免资源过早投放冲击市场,又为政策观察窗口预留空间。
2. 信息保密:未公开企业具体配额,要求获配企业不得透露数据。这种"模糊化"管理打破市场对配额分配的固有预期,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而非规模扩张获取竞争优势。
三、市场展望:量价共振的底层逻辑
当前稀土市场正处于周期底部,氧化镨钕价格较2022年高点回落超40%,但战略配置价值正加速显现:
需求侧: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20%,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催生钕铁硼磁材新增需求。据测算,单个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钕铁硼用量可达2kg,远超传统汽车电机。
供给侧:缅甸离子型矿进口受限、美国MP Materials项目达产延迟,全球供给弹性持续收缩。中国配额管控与海外产能爬坡形成时间差,为价格修复创造条件。
政策面:稀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资源税改革、出口管制等组合拳将重塑价值发现机制。
四、投资策略:把握战略资源重估机遇
在"双碳"目标与科技自立双重驱动下,稀土产业正经历从"工业味精"到"战略材料"的价值蜕变。建议重点关注:
1. 技术驱动型龙头: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能够通过工艺改进提升资源利用率的企业。
2. 高端应用突破者:在超薄磁体、高矫顽力磁材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的细分龙头。
3. 资源储备型标的:拥有优质离子型稀土矿权,能够享受长期配额溢价的企业。
2025年稀土政策调整,标志着中国正从"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加速转型。在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的双重作用下,稀土产业有望迎来需求扩张、供给刚性、政策护航的三重利好共振。对于投资者而言,此刻需要的不仅是耐心,更是对战略资源价值的深刻认知——当量价齐升的钟声敲响,提前布局者将共享这场资源重估的盛宴。
持股待涨,切莫相信某抖平台砖家干扰,继续格局。#炒股日记# #强势机会# #周度策略# $九菱科技(SZ873305)$ $北方稀土(SH600111)$ $宁波韵升(SH600366)$ 华宏科技、中科三环、盛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