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无矿产资源之利,亦无终端市场之便,坐落于四川绵阳的长虹能源,如何在高度依赖资源禀赋与产业生态的新能源行业,争得一席之地?
答案藏在“并购+智造”的双轨并行中。长虹能源近年来先后并购了位于江苏的长虹三杰、位于深圳的长虹聚合源,形成碱性电池、高倍率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三位一体、多级发展的业务格局。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实地探访了长虹能源多条智能化产线,并与多个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对话,解码其如何以技术前瞻性弥补地域局限,又如何在巨头林立的“战场”开辟差异化增长极。
产线轰鸣,马力全开
走进长虹能源旗下长虹三杰的绵阳生产车间,“精益生产,打造‘零缺陷’产品”的标语迎面而立。在一条条自动传送带上,一块块电池稳稳“立正”,宛如接受检阅的“士兵”,静待注液、封装、清洗、喷码等步骤的完成。
这批电池未来将奔赴天南海北,嵌入园林工具、清洁工具、电动二轮车、充电宝等产品终端。
“这个车间设计的产能是每天80万只,最近几乎天天满产,实际产能已超过80万只。”长虹三杰相关负责人说。
长虹三杰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洁工具和园林工具(割草机、吸尘器等)在欧美市场属于刚需,同时国内智能家居洗地机、吸尘器仍在增长中,二者合力推高了市场对于高倍率锂电池的需求。
另外,充电宝新规实施后,市场对充电宝的安全性和性能要求提高。长虹能源生产的钢壳锂电池因其安全性高、容量大、支持快充快放等优势,需求量显著增加。绵阳工厂内有一条产线专门用于充电宝业务,本身设计的月产能约为500万只,但是7月的生产计划已经排到600万只。
智造筑基,AI赋能
面对市场给出的新挑战,长虹能源如何确保快而不乱、量中求质?其应对之策,是将“智能化引擎”深度嵌入制造全流程。
从绵阳向东千里之遥,浙江嘉兴的长虹飞狮碱性电池基地同样热火朝天。在“数字孪生”技术的加持下,长虹能源与长虹飞狮的空间壁垒仿佛被折叠,“天涯”近似“咫尺”。
在位于绵阳的公司数据中心里,长虹飞狮的工厂被整个“搬”上了大屏幕:工厂中运转着的产线、固定的设备、游走的AGV小车被“浓缩”成3D模型,厂内的“边边角角”均被覆盖到,全景呈现出来,像一款精致的积木。
与“积木”不同的是,数据中心是一幅流动的图景。打环机、卷边机等机器的工作状态、当日的产量数字,在屏幕前跃动着。乃至AGV小车在这一分钟开往哪里又在哪里停下,均能实时同步。虽远隔千里,但飞狮工厂的“一举一动”在此清晰可感。
长虹能源的“智造”精髓远不止于此。记者看到,各条产线中融合的5G与IMES大数据系统,好比在制造业的躯体里重新植入数字神经。协作机器人前脚刚将一批电池打包装箱,后脚便有AGV小车前来“接应”,在无需人工介入的情况下完成产品转运,实现无缝协同物流。
经过一系列的数字化改造与升级,长虹能源的碱性电池工厂在生产效率上实现了显著提升,达到10%的人效增长;同时,不良率降低了15%,设备维护成本也减少了10%。关键制造指标CPK得到了有效提升,达到了1.4-1.5的水平,而综合能耗则降低了3.5%。
产研结合,驱动未来
智慧工厂隔壁,便是长虹能源的新能源竞争力实验室,一大批材料分析和电池测评仪器密密麻麻地陈列于此。依托长虹集团新能源材料灯塔实验室平台,这里不仅是新材料的前沿哨所,亦是产学研落地的桥梁,持续为原电池技术研发注入动能。
近年来,在长虹集团对研发的大力支持和长虹能源对研发的高度重视下,长虹能源搭建起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研发路径,对应碱性电池、高倍率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三大战略产品线。拆解来看,碱性电池无疑是长虹能源的基石,也是现金流的最大保障。高倍率锂电池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续航能力长、输出功率高等优势,成为“后起之秀”,广泛运用于电动工具、手持吸尘器、园林工具等领域。
而聚合物锂电池则是被寄予厚望的“明日之星”,其在能量密度高的同时,外形灵活性和安全性更突出,能够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对电池轻薄化、小型化的要求。
长虹能源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3月,长虹能源并购聚和源公司,开始布局物联网、低空经济等前沿赛道。
当前,eVTOL、人形机器人、AI眼镜等新兴终端当前的电池路线并未收敛,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仍是各家厂商的角逐重点。长虹能源正紧密追踪前沿技术动态,积极布局核心技术攻关,且目标明确——在未来的产业升级浪潮中,捕捉突破契机,抢占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