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8月,中国机器人行业再次因伯朗特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伯朗特”)的治理危机成为焦点。创始人尹荣造因提出“200万元固定月薪”议案及一系列争议性操作,被第十大股东君岚投资联合其他股东发起罢免。这场事件不仅暴露了伯朗特内部治理的深层矛盾,更引发市场对关联企业川机器人(四川天链)的连锁反应猜测。本文将基于公开信息,系统分析尹荣造出局对伯朗特及川机器人的多维影响。
一、伯朗特治理危机:从控制权争夺到战略重构
1.1 尹荣造的权力结构与争议操作
尹荣造作为伯朗特创始人,通过“荣造一号基金”控制约40%投票权,形成实际控制人地位。其主导的“卖期货”模式(100%预收货款+90天交货)虽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却因牺牲毛利率导致连续三年亏损。2025年,其提出两项争议议案:
• 《关于总经理绩效考核的议案》:将个人年终奖与消除审计报告负面影响挂钩,但被董事反对;
• 《关于总经理固定月工资200万元的议案》:在公司业绩亏损背景下,引发“掏空公司”质疑。
1.2 股东反制的逻辑与行动
君岚投资等股东的核心指控包括:
• 制度设计掏空公司:尹荣造通过修改公司章程(规定董事须为在职员工),阻断股东派出董事的路径;
• 财务决策失当:在公司业绩亏损时提出高薪议案,被指“羞辱股东”;
• 治理结构失衡:荣造一号基金清算后,尹荣造失去40%投票权,股东得以通过修改章程、罢免董事等议案。
2025年8月18日,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修改章程条款,标志着尹荣造正式失去控制权。
1.3 对伯朗特的直接影响:管理层动荡与战略调整
• 控制权转移:尹荣造出局后,伯朗特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需重建董事会及管理层;
• 战略不确定性:原“卖期货”模式可能面临调整,新团队需平衡现金流与利润压力;
• 市场信心波动:伯朗特2024财年亏损3400多万,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至740万元,但治理危机可能延缓业绩复苏。其主要零部件采购自川机器人。如果继任者认为是采购的零部件质量问题导致的定价力弱,最终导致严重亏损,就会调整零部件采购来源。
二、川机器人:深度依赖下的连锁风险
2.1 业务关联性:伯朗特为第一大客户,采购占比超60%
川机器人2024年财报显示,伯朗特为其第一大客户,采购金额占其全年销售额的60%以上。这一高度依赖关系使得伯朗特的任何经营变动都可能对川机器人产生显著影响。
2.2 短期冲击:收入下降与利润压缩
• 订单减少风险:伯朗特治理危机,首先会对主要采购渠道的廉洁性审计,如果发现利益输送,就会导致其调整供应链策略,减少甚至停止从川机器人的采购量;
• 价格谈判压力:伯朗特若因亏损压力压缩成本,可能要求川机器人降低供货价格,压缩其利润空间。
2.3 长期影响:供应链重构与行业地位挑战
• 客户多元化需求:川机器人需加速开拓其他客户,降低对伯朗特的依赖;
• 技术合作机会:若伯朗特强化研发,可能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升级,倒逼川机器人加大投入;
• 行业信号警示:伯朗特事件暴露供应链集中风险,川机器人需优化客户结构以避免重蹈覆辙。
三、综合评估:影响程度与行业启示
• 治理结构重要性:机器人企业需平衡创始人控制权与股东利益,避免“一言堂”决策;
• 技术为本逻辑:尹荣造事件凸显技术团队稳定性对企业的关键作用,川机器人需强化研发壁垒;
• 资本谨慎性:投资者将更关注企业治理透明度与财务规范性,而非单纯市场规模。
结论
尹荣造被踢出局是伯朗特治理危机集中爆发的结果,其短期冲击集中于管理层重构与市场信心修复,长期则取决于新团队能否扭转亏损并强化技术竞争力。对川机器人而言,事件既是抢占市场份额的窗口期,也是反思自身治理结构的契机。中国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的关键阶段,此次事件为全行业敲响警钟:唯有技术创新与治理规范并行,方能在全球竞争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