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支持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等模式,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推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推广应用,为广大地面移动通信用户提供基于卫星的话音、短消息业务。鼓励电信运营商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在话音、短消息业务基础上拓展高速数据服务,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天地融合发展。
《指导意见》还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推动卫星通信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
8月25日,财联社《科创板日报》公号发布了题为“倒计时!我国卫星互联网牌照要发了”的报道,称“相关部门近期将会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 。卫星互联网领域一位资深技术专家向记者表示,‘牌照的发放,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迈出第一步。但要实现像星链那样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仍需2~3年左右的时间。’”
一系列动向,被市场解读为国家支持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导向。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工信部印发《指导意见》,旨在有序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卫星通信产业战略地位凸显,政策导向明确。展望后续,卫星通信产业业务准入工作正持续优化,牌照发放工作或将加快推进。国内行业层面,高频发射已至,产业拐点在即。
政策利好下,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随风而起,备受追捧。
8月28日,博通集成(603608.SH)一字涨停,华力创通(300045.SZ)涨超9%,中国卫星(600118.SH)、中国卫通(601698.SH)、思科瑞(688053.SH)、臻镭科技(688270.SH)、航天环宇(688523.SH)等多股股价强劲大幅上涨。
近年来,卫星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马斯克旗下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星链(Starlink)、法国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旗下的OneWeb等海外企业的推进,又掀起新一轮卫星互联网热潮。
我国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于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明确,“卫星互联网”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2021年5月,央企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星网)正式成立,卫星互联网这一新基建进一步稳步推进。2024年,卫星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新基建的重点内容之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提及,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政府基金和产业资本加速进场。
牌照即将落地
一系列动向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这被视为卫星互联网加速建设的“发令枪”。
所谓卫星互联网牌照,可理解为太空领域从事互联网运营的“电信牌照”,本质上是将卫星互联网纳入基础电信业务许可体系的运营资质。其中,行业关注的核心是《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下的A13卫星通信业务(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其下细分为A13-1卫星移动通信与A13-2 卫星固定通信,前者与能面向用户提供的“移动卫星服务”直接相关,后者对应固定场景的卫星接入与回传。
卫星互联网牌照伴随低轨卫星组成的大规模星座网络加快组网而变得急迫。有通信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与以往泛指的卫星通信牌照不同,此轮“卫星互联网牌照”更侧重规范由低轨卫星星座面向公众提供直连终端服务,核心在于厘清运营主体与业务边界、明确频轨资源配置等。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加快,卫星互联网正将走向商业运营,需要适时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
由此观之,在卫星互联网热潮下,随着预期牌照发放时间渐进,究竟会花落谁家,行业内已有一定预期。
首先是两大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建设运营方中国星网与垣信卫星。
目前,中国有两大卫星互联网计划,分别是以中国星网为主导的“GW星座”和垣信卫星运营的“千帆星座”,二者都规划了超万颗的低轨卫星星座对标SpaceX的星链,即GW星座和千帆星座,并在2024年开启组网。
中国星网被视为卫星互联网星座“国家队”,在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名录中,中国星网排名第26位,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之后。虽为央企,但其星座建设、卫星组网等消息长期未被外界了解,直到近期,GW星座组网进展超出外界预期:2025年7月底以来,我国GW星座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05组星的一到两个月发射间隔缩短到05-10组星的3-5天发射间隔,组网速度明显加快,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表明我国卫星互联网开始进入快速组网期。
另一家巨型星座运营商之一的垣信卫星,由上海市国资委控股,近期亦有动作,目前千帆星座发射招标也已经启动,正持续推进星座组网中。值得注意的是,垣信卫星已进行了一些卫星互联网业务应用落地的尝试,并积极对接国际市场,在海外实施了多项卫星互联网业务验证。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垣信卫星业务涉足卫星设计、制造、发射、组网、运营和商业服务全链条,布局颇大。
三大电信运营商中,除了已经拥有完整一类牌照的中国电信,就目前来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仅持有A13-2,无法开展移动终端业务,此次传言的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即是为了让二者能正式入局个人卫星通信市场。
三大电信运营商布局卫星互联网,有先天优势。目前在三大运营商的既有卫星互联网布局中,中国电信运营“天通一号”高轨卫星系统,华为Mate60等终端卫星通信功能便依托此实现,具备成熟的运营经验;此外,中国移动与星网联合成立时空信息集团,中国联通也已成立卫星通信的相关子公司,并联合银河航天进行了低轨卫星和中高轨卫星融合技术试验。
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认为,卫星直连终端服务正在成为中国领先通信服务提供商之间竞争的新领域。同时,预计中国卫星企业将会率先积极将业务拓展到国际市场。市场期待,未来运营商地面通信网络可与卫星互联网互补,组成低、中、高轨的全连接模式,推动手机、物联网终端与卫星通信深度融合。
“天地一体”
牌照发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服务。业内人士指出,“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大规模卫星互联网的落地进程将正式启动,面向全社会的卫星通信服务预计也即将推出,长期来看,也将直接拉动卫星通信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增长预期。
银河证券认为,牌照发放利好组网进程以及商业化探索。政策引领,生态构建不断完善,牌照发放预计将提升组网热情。卫星互联网不仅是我国未来可能的巨大需求增量,同时也作为能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宇航级的器件代表了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能力,赋能千行百业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牌照发放,也有助于市场主体推进合法合规推进低轨卫星组网,占据稀缺的卫星频轨资源。根据负责分配无线电频率使用权的联合国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框架,申请到卫星频轨资源的公司需要在获得许可后2年内完成10%的卫星部署,5年内完成50%,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在2026年前完成大批卫星发射,产业上下游需要协同。
放眼全球来看,国内卫星互联网相关从业者也有明确对标方向。
SpaceX既造火箭又造卫星,研发模式以“小步快跑”和“验证闭环”著称,商业化更早前一步。仅在2024年,SpaceX就完成近150次轨道发射,入轨1962颗“星链”卫星,凭一家公司之力领跑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市场,创下约4000亿美元的估值。其最新动作是,在8月27日的星舰第十次试飞中,成功释放了8颗“星链”模拟卫星。
如何借助有利政策导向和市场机遇,参考学习SpaceX,撬动卫星互联网实现“天地一体”,各商业航天参与方各自有具体做法。
卫星方面,国内低轨卫星制造领域的主要企业包括长光卫星、银河航天、时空道宇、微纳星空、天仪研究院、国星宇航等,这些企业覆盖了从卫星平台研发到核心部件集成的关键环节,发挥低成本、批量化、快速迭代的优势,面向卫星互联网星座的构建需求,提高卫星批产能力,推动商业航天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助力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抢占全球太空经济发展先机。
以银河航天为例,其多款低轨宽带卫星从这座工厂生产制造并顺利升空,验证了在卫星制造关键环节的批产实力。8月4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银河航天研制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是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此类卫星。
据银河航天卫星型号总师胡照介绍,该组卫星核心单机产品均实现自主研制,通过设计创新与垂直一体化整合,卫星的研制采用面向批产的模块化设计,支持多模块并行总装、集成和测试,结合机器人合舱工艺,可实现批量化并行测试。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制约我国低轨星座规模化入轨的主要短板集中在火箭发射能力:一是可复用运载体系尚未规模化,单次成本与周转周期偏高;二是发射场与窗口资源紧张,多星座之间争抢档期。
在火箭运载能力建设上,目前我国大型星座组网所用火箭均为国家队长征系列及其改进型,在火箭运力上较为紧张,市场期待民营火箭公司能够补位。
观察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发射进度,行业预计今年下半年发射进度比上半年更快,原因是上半年主要民营火箭公司已完成部分技术验证和产能储备,为了追赶各星座的阶段部署目标,确保后续服务能按计划推进,若民营航天公司火箭试验成功,将有望参与到GW星座和千帆星座的发射服务中,进一步加速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
梳理各家民营火箭公司公开信息来看,多家火箭公司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进行中型运载火箭的首飞测试,其中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等均计划于2025年首飞。
其中,蓝箭航天正在研发的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三号”,对标SpaceX的猎鹰9号,计划于2025年实现首飞并进行回收尝试。该型火箭的成功与否,被视为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在可复用火箭领域能否实现关键突破的标志之一。
在发射工位建设方面,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与海阳东方航天港等新型发射基地相继投入使用,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射周转与组织效率将明显提升。
据悉,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于今年1月25日开工建设,该项目包括发射区、技术区和古松测控站,新建三号、四号两个发射工位,年度发射能力均为16发。届时,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年总发射能力有望达到60发以上,为大规模低轨星座的连续入轨提供更充足的运力与窗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