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聊两个股民关注的周末的大事件,一个是中芯国际,另一个是沃森生物。说实话,两个都有点“意外”,第一,中芯国际港股停牌,A股不停牌,这个有些看不懂。第二,机构对上市公司炮轰,比专家还“专家”,外行指挥内行,这个有些没想到。
那么,怎么解读呢?有单纯公告本身,也有股价的,这两者有不同。股价本身,靠的是资金的因素,有些时候,利空也能被解读为利好,如11.20日华晨集团破产,持有的公司如升华控股等当天集体涨停,而醒过来之后,随后跳水;利好也能被资金解读为利空,导致局部的调整,如2019年的光伏、新能车,但当股民觉悟后,股价一骑绝尘了,2020年的光伏、新能车。
公告本身则是行业的逻辑。中芯国际被列为黑名单,这必然是利空的;还有和其他资金组建新的公司,这被很多人解读为利好,真的如此吗?其实,我们可以知道,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代差至少3代,所以这几年走势上差异来自于此。而且这个行业不是说加大投入就能马上追赶,需要时间,研发团队等持续因素,是时间,所以中芯国际未来几年,必须拿出来实质技术突破,才能去实现趋势主升;在此之前,震荡寻底的,伴随着业绩提升,推高重心的。
沃森生物这个事儿,挺能看出来不同角度的解读的。机构诟病沃森的是两点:第一为何要卖泽润公司,第二,卖也可以,是否是低价卖出。那么,这两点真的如此吗?
第一点:泽润疫苗公司,十几年研发,一直亏损,随着今年2价HPV,开始收入转暖。这个时候,转让股权,会让投资者觉得,之前艰难都过来了,为何要此时卖?其实,明显有几个因素,我们先明白卖给了谁。表面看是淄博韵泽和永修观由昭德,但其实这背后是泰格医药。沃森管理层目的是两个:或许其他人能出钱更多,但泽润这几年最大问题是人才和科研力量流失,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这方面补充,泰格医药在临床试验数据方面是好手,这方面对泽润是补充。
说实话,疫苗科研,就是一个烧钱,拼人才的战场,9价HPV被默沙东控制,而肺炎疫苗被辉瑞控制,他们的财力和科研能力,不言而喻。所以,泽润2价HPV之后,9价需要更大量资金投入和消耗,未来能否成功未知,且同期还有更高价疫苗争夺。包括肺炎疫苗,沃森13价肺炎是打破辉瑞对这一领域20年垄断,而默沙东15价和23价肺炎疫苗也开始冲击,所以这个战场就是这么残酷。
沃森降低了持股,目的是就是引入新的科研力量,否则自身现有水平无力支撑的,一旦科研失败或者进度不及预期,一切投入都见不到任何成果,而且你还必须继续烧钱去出成果,这是风险点。沃森是抛了这个包袱,但保持未来3-5年经销权和未来优先权,这和智飞生物一样了,纯代销,保持产品端的权力,但科研投入端撤离,从运营角度来说这是合理的。规避风险,争取收益。
而且沃森盯着的是新冠疫苗这个大市场,以及MRNA疫苗这个新技术,这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但必须要投入更大的资金量和科研人才。而一旦这个拿到,那真是未来几年,十几年领域都有肉吃的节奏。
第二点:价格问题,是否贱卖?尤其是和智飞对比。这个需要看怎么理解,智飞的核心是默沙东疫苗的经销权。二沃森这部分没卖,泽润的经销权依然沃森掌控,3-5年内是独家的,未来有优先权,泽润所有产品还是归沃森的。
卖出的控股权,为何?因为沃森和泽润管理层是有摩擦的,如今让泰格医药这样新的力量补充,放手让内行经营,这个有利于新的团队构建,最关键的是如果H股和科创板成功,就又是做大了。作为第二大股东是获利的。当然,控股权问题,必然是泰格医药的筹码,这也是人家进来的要素,这个是生意的博弈。至于价格,1个月前泽润有过一波交易,估值35亿元,这次同样是这个价格,谈不到贱卖,而是一种市场估值。
至于所谓的卖控股,增厚利润,为了股权激励。这个是有点扯儿,股权激励行权价是75元,如今45元,如果公司股价没反弹超过75元,那么即便利润达标,高管拿到的期权也是废纸啊,这个很容易理解的啊,那这个说阴谋,似乎不妥。
其实,我个人认为还有第三点,那就是这个事儿,是不是有预谋的机构“挑事儿”,本来一个正常经营因素,且公告很明白的经营思路。但机构问的似乎很离谱儿,如果说股民不懂,机构也不懂?最关键的是一些所谓的机构,是平时并不关注沃森和持股的,也跟着起哄,大量步调一致的声音,口诛笔伐,这个很异常,而且这个背后有没有其他因素,是个猜疑。其实,沃森应该积极寻求停牌,主动回击,消除市场误会,这样有利于公司发展。当然,无论外界如何,2020年疫情因素之后,疫苗领域成为未来市场最火的赛道,已经不言而喻了,巴菲特都开始减持苹果,大举进入这一领域,就是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