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黄浦江畔锣声响亮,宣告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科创板正式开市。
六载光阴,白驹过隙。今日科创板总市值已超过7万亿元,其背后是一个个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集成电路领域公司约120家,涵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约113家,重点介入癌症、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治疗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司约127家,涵盖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先进工艺装备……更多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正加速成形。
六载光阴,寒耕暑耘。这片资本沃野已催生出589家“硬科技”上市企业、超1.1万亿元的直接融资规模,以强大的产业磁力重构创新生态。
六载光阴,栉风沐雨。科创板丰硕的科技成果正加速走出实验室,将超过12万项发明专利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澎湃动能,以普惠的民生担当重塑社会价值。
产业磁场:从“星火”到“火炬”
产业“磁力”如何从分散的创新点凝聚成强劲的集群效应?回看六年来科创板在关键产业的布局,清晰勾勒出从单点突破到链条完善、从技术攻关到生态成形的进化轨迹。
在集成电路领域,一条覆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形。
120家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中,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龙头引领作用显著。中微公司等离子刻蚀设备进入客户的5nm产线,沪硅产业300mm硅片量产打破国际垄断,良品率达国际水平……2024年科创板集成电路企业平均研发强度22.5%,超行业均值10个百分点。
芯原股份的发展历程也尤为引人注目。这家半导体IP和芯片设计服务企业在2020年8月登陆科创板后,研发投入持续加码,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达30.39亿元。在科创板“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政策支持下,公司2025年顺利完成再融资,将资金集中投向“AIGC及智慧出行领域Chiplet解决方案平台研发”等前沿领域。公司董事长戴伟民深有感触地说:“科创板的政策支持,让我们能够更灵活地调配资金,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中。”
在生物医药领域,一批公司因科创板的强大“磁力”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惊人一跃。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为未盈利的创新药企开辟了关键融资通道。迄今20家适用该标准的企业中,19家自研的45款药品/疫苗已获批上市。2018年以来,这些企业推出的国产1类新药数量约占同期国产创新药获批总数的12%,成为我国医药创新的中坚力量。
泽璟制药作为科创板首家依据第五套标准上市的未盈利药企,自IPO以来已实现多款创新药上市突破。公司通过构建三大产品矩阵形成核心竞争力:以肝癌一线治疗药物多纳非尼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药、包含全球首创ZG系列双/三特异性抗体(如PD-1/TIGIT双抗、DLL3三抗)的大分子生物药,以及国产首个打破进口垄断的基因重组人凝血酶重组蛋白药。其管线覆盖肿瘤、纤维化及外科止血领域,成为创新药国际化标杆企业。对此,董事长盛泽林博士强调:“科创板的制度包容性,为研发型企业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科创板构建起的协同创新矩阵结出累累硕果。
127家企业覆盖工业母机、激光加工、自动化控制等领域,技术渗透至高铁、核电、航天等命脉行业。中国通号在铁路信号控制系统领域的高铁市场综合占有率达65%,护航全国4.8万公里高铁网安全运行;中控技术的控制系统应用于“华龙一号”核电站,使我国核电仪控设备国产化率从10%跃升至90%以上。
“科创板将分散的‘技术星火’聚成‘创新火炬’,在高端装备领域点燃国产替代的加速度。”一位产业投资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总结。
惠及民生:从“实验室”到“百姓家”
当科创板的技术突破走出工厂车间、实验室,便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从药价降低到医疗资源普惠,从成本优化到投资回报,全方位释放着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
创新药加速落地大幅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科创板创新药企业积极布局抗体药物、ADC(抗体偶联药物)、寡核苷酸药物等前沿技术,广泛聚焦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罕见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不断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艾力斯三代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上市3年惠及8万患者,通过医保谈判价格降幅超过75%,患者年治疗费用自30万元降至7万元;神州细胞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供应超5亿剂,政府采购单价远低于进口mRNA疫苗的1/3;百济神州等企业的本土研发突破,持续压缩高价进口抗癌药的市场空间,显著减轻患者及医保负担……
医疗设备的国产化让更多优质诊疗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联影医疗打破国际巨头的市场垄断,为国产医疗设备贴上一张张行业首款、国产首款、世界首创标签。公司研制的全身5.0T磁共振uMR Jupiter已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同时具备NMPA、FDA以及CE许可的全身人体临床超高场磁共振设备。同时,国产医疗影像设备从中低端向高端、甚至超高端升级。
产业链自主可控则从更基础的层面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显著促进了芯片制造成本下降。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拓荆科技的薄膜沉积设备在国内主流晶圆厂大规模应用,打破国际垄断的同时,促使同类进口设备价格下调。
芯原股份董事长戴伟民表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通过Chiplet技术,“帮助云侧AI计算减少对先进工艺和大芯片的依赖,帮助汽车芯片提高可靠性”。
科创板投资者也在共享企业发展红利。
2024年科创板超六成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总额达388亿元,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同时,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合计金额上限近380亿元。
从集成电路的“链式反应”到创新药的“生命工程”,科创板“民生红利”的释放并非偶然,其背后既需要产业生态的创新协同,更依赖制度土壤的优化包容。
制度沃野:从“试验田”到“高产地”
六年探索,科创板以持续制度创新回应科创家们的核心诉求。
针对“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的融资痛点,监管部门2024年10月出台新的认定标准,相关企业再融资时补流比例可突破30%限制。至今,已有包括寒武纪、迪哲医药、芯原股份等在内的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申请适用此标准进行再融资。
其中,寒武纪作为典型受益企业,2022年至2024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42.10%,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总额为37.13亿元。公司实物资产仅占总资产6.74%,再融资49.8亿元主要用于大模型芯片研发。
除了精准解决融资痛点,科创板还通过“科创成长层”的设立,为未盈利企业铺就了更具韧性的成长赛道。
该层聚焦“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未盈利科技企业,提供过渡性上市平台。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张宗新表示:“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有利于进一步彰显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稳定市场预期。”
制度的吸引力更体现在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上。
数据显示,近86%科创板公司曾获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支持。国投创新累计投资143家科创板企业,该公司董事总经理曹正表示:“科创板极大提升了对优质公司和长期资本的吸引力,为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平台。”
正是这种持续的制度优化,让科创板从“试验田”成长为“高产地”,为企业创新注入永续动力。
永续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六年来,科创板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培育场。
在这里,创新不再是单点的灵光一闪,而是产业链协同的集体突破;价值不再局限于企业利润,更延伸至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民生福祉的提升。
379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415家企业跻身制造业“单项冠军”,占比高达71%。2024年研发投入达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三倍多;累计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216项;35家企业在细分领域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中国创造”的底气不断夯实。
六年来,民生共享的深度与广度仍在拓展。
随着更多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降低价格,更多国产高端设备替代进口降低产业链成本,科创板企业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芯原股份的Chiplet技术、中控技术的工业控制系统、云天励飞的AI边缘芯片……一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创新成果正从科创板走向产业一线。
站在开市六周年这一新起点,科创板仍将在深化改革中释放更大潜力。这片改革“试验田”,不仅有实验室里的技术星辰,更有照进寻常百姓家的科技曙光,以“磁力场”聚合创新要素,以“民生仓”沉淀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