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晚间,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新材”或“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约7.13亿元,同比减少26.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17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43元。2024年同期营业收入约9.7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03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41元。在磷酸铁锂替代冲击、产能利用率跌破警戒线、研发投入激增的三重挤压下,“三元材料龙头”振华新材深陷亏损泥潭。
公告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281万元,同比下降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743万元,亏损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及利润下滑主要系报告期内,受原材料价格及产品销售价格下滑、下游需求结构性变化、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固定成本增加、期间费用刚性支出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
首先是产品销售价格承压。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正极材料环节议价能力减弱,产品销售单价持续低位运行。公司虽通过提升运营效率、优化采购策略等方式努力控制成本,但产品售价下降仍对毛利空间构成一定压力。
其次是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报告期内,碳酸锂等主要原材料价格虽总体处于低位,但波动性犹存。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存在时间差,价格传导的滞后性对阶段性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下游需求结构性变化也影响了业绩,磷酸铁锂电池在成本敏感的中低端车型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对三元材料需求形成结构性替代。公司传统优势产品(如中镍5系材料)市场需求显著收缩,而新一代6系高电压材料在客户端虽已完成认证,但报告期内尚未形成大批量订单,未能完全弥补传统产品需求下滑缺口。
此外,受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及产品结构调整影响,公司部分产线产能利用率偏低,导致单位产品分摊的折旧、人工等固定成本相对较高,同时闲置产能停工损失直接计入成本对整体利润形成较大压力。
此外,期间费用刚性支出增加。为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拓展新市场,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除投向传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外,还有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研发费用同比上升。同时,为维护客户关系网络及拓展新业务渠道,销售费用亦同比有所增加。
振华新材称,2024年,受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公司业绩出现亏损。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压力持续存在。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动力电池市场结构性分化加剧,三元电池装车量同比下滑,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市场增量主要集中于中镍高电压产品领域,行业头部企业已凭借此类产品实现显著增长。若公司新一代中镍高电压6系三元材料等新产品未能按计划通过客户验证并形成规模化订单,或在存量市场竞争中未能有效提升客户份额,公司将面临产能利用率持续承压、营业收入及毛利率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可能导致经营业绩持续亏损。
公司所处的三元正极材料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从内部竞争看,行业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市场份额向少数头部企业集中,2025年上半年国内三元材料CR3集中度已由2024年的47.9%升至53.9%。从外部竞争看,磷酸铁锂材料凭借成本优势持续冲击三元市场。
技术更新迭代的风险方面,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仍处于快速演进阶段,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钠离子电池、半固态/固态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公司虽在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具备技术积累,并已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固态电池电解质等前沿技术研发,但新技术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产业化进程及产品性能达标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合计占总资产比例达37.38%。随着在建工程转固,固定资产规模及相应的折旧摊销费用将持续增加。当前三元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占比持续下降,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偏低。若未来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或公司新产品市场开拓未达预期,导致现有及新增产能无法有效释放消化,公司将面临产能利用率下降、单位固定成本上升的压力。若订单量长期无法匹配产能规模,可能导致相关固定资产闲置,并存在计提大额减值准备的风险,对公司当期损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