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从5G全覆盖到可信数据空间构建,湖北以扎实的数字底座迎接智能时代。
8月26日,湖北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森锋在“十四五”数字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是2020年的2.4倍,占GDP的比重年内将突破10%。”
数据显示,湖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已迈入全国第一梯队,呈现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数互促的鲜明特点。数字基建与产业融合双双提速,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突破,全域数字化应用持续深化。
从规模扩张到能级提升
光电子产业规模破万亿,5G网络覆盖每个行政村,智能算力占比超过70%......数字经济已成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企业主体呈现百花齐放态势。2024年,湖北省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过6000家,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其中,长江存储、中国信科等龙头企业位居全国前列,达梦数据、星竞威武等企业成为国内细分行业上市“第一家”。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A股上市企业、6家全球独角兽企业,这三组数字勾勒出湖北数字经济企业梯队的完整矩阵。
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以集成电路、北斗及应用、元宇宙等产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新集群正在加速形成。2024年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去年突破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近一半;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武汉、襄阳、宜昌等5个城市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化转型,基础先行。今年上半年,湖北省5G基站总数达17.6万个,相当于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0.1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即使是偏远的行政村,也实现了5G和千兆光网实现全通达,建成“1-5-7-10”毫秒级低时延骨干网络,相当于同城1毫秒、省内5毫秒、长江经济带7毫秒、全国八大算力枢纽中心节点10毫秒的极速体验,构建了高效可靠的网络基础。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总规模突破1.5万P,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超七成,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让算力像水电一样随取随用。2024年底全省端到端网络下载速率达到129.4Mbps,较2020年底提升3倍。
2023年,湖北获批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试点,开启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新篇章。制度创新走在前列,《湖北省数据条例》《湖北省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细则(试行)》等相关文件相继出台,为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数据资源资产化改革稳步推进,上线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登记数据资源1755项,开发上线医疗核保、贷前风控等多项公共数据产品,让沉睡的数据产生价值。
此外,湖北正在打造中部数据流通服务(交易)中心,设立数据跨境服务专区,入驻数商1000余家,着力加速建设数据要素“汉交所”。一个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数据要素市场枢纽正在形成。不断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数据资源资产化改革稳步推进,上线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登记数据资源1755项,开发上线医疗核保、贷前风控等多项公共数据产品。
不得不提的是,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方面,湖北走在全国前列。今年5月,湖北发布《湖北省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方案》,成立湖北省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联盟,吸纳60余家成员单位参与,按照“试点示范、场景创新、生态协同、动态优化、串点成网”的思路,分类加快推进城市、企业、行业等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面向重点领域拓展创新应用。
据了解,湖北计划到2028年,建成30个成效突出的可信数据空间设施,开发不少于300个典型应用场景。目前已启动了可信数据空间创新试点工作,完成首批15个省级试点项目公布,储备入库项目34个,为构建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数据要素流通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武汉宜昌双城引领发展
在“数字湖北”战略引领下,武汉和宜昌作为湖北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武汉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烁概括了武汉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武汉市坚持‘抓数字就是抓机遇、谋数字就是谋未来’,‘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24年达3087亿元,占GDP比重逐年提升。今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额3542.47亿元、同比增长14.7%,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十。”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武汉已建成每万人40个5G基站的规模覆盖网络,率先实现5G-A网络商用化部署。高性能算力超过5000P,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达3487公里,位居全国第一,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开放实验室”。
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武汉建成300条数字化产线,拥有5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上半年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工业母机等新兴产业规模增长20%以上,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86家,申报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60家,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
核心产业释放强劲动能。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4045亿元,软件产业收入达3530亿元,近三年增速保持副省级城市首位。数字要素驱动业开票额同比增长40.5%,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在新兴赛道布局上,武汉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000家,建成了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入选全国首批AI产业园,9家企业跻身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上榜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显著。武汉培育了智能汽车AI芯片、国产数据库等5个细分领域全国上市“第一股”。上半年新启动16支数字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达280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与之呼应,宜昌市正全力打造“算力之都”。现已建成智算3500P,算力集群规模全省最大。另有11600P算力集群在建,并与中科曙光共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了强大的算力支撑体系。
宜昌创新建立数据资源“大统一”机制,汇聚数据90亿条,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开放数据集1912个,数据开放量达1.89亿条。通过打造统一、强健、安全的城市数字底座,实现了从三峡云平台到城市大脑数字底座的三次重大迭代升级,为“市级大脑-县市小脑-乡镇村微脑”三级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支撑。
湖北正围绕“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目标,系统谋划数字湖北建设“十五五”规划。未来将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中部先进算力高地和数据要素市场枢纽,打造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数智经济发展先导区。
这条宽广的“数字高速公路”正在荆楚大地加速延伸,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