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上海市“模塑申城”工程,人工智能向应用端发力。记者从经信委了解到,《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已公布。《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发展约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就发布了《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不到一月又发布《方案》,彰显上海建设人工智能高地的决心。通过明确三年目标、多领域布局,上海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助力“上海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上海智造”。
将上海方案打造成制造业数字化跃迁“样板间”
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意味着在未来三年内有大量制造业企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流程、管理模式等进行全面升级。看到这一信息,合合信息启信慧眼负责人沈东辉表示:“植根于上海的合合信息始终伴随本土产业脉动,旗下企业级AI智能决策产品可以借《方案》的东风,以更快速度、更大规模走进制造业,让上海方案成为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跃迁的样板间。”
根据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增速超过30%,“AI+制造”的价值,越来越被各行各业所认可。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饶卫雄忙得停不下来,因为他所研究的AI赋能工业仿真软件需求巨大,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以汽车方向盘为例,为测算方向盘在某特定条件下扭转的力,某国外软件仿真计算时间为26分钟,而用饶卫雄的AI仿真方法,平均预测时间仅为0.372秒。“仿真数据越逼真,后期验证需要调整的地方就越少,新车型推出就越快。”他说。
宝信软件自主研发的“钢铁大模型”,覆盖钢铁行业包括高炉诊断、炼钢优化、设备维护等18类核心业务,关键工序覆盖率突破85%,应用于某基地后,仅单机组就实现增效179万元/年,预计总体每年可增加效益超亿元。
在“AI+制造”的基础和前沿技术方面,《方案》聚焦提升工业模型技术能力,提升模型在工业场景中的物理仿真,视觉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突破工业智能前沿技术,发展工业元宇宙;发展工业数据治理和合成技术,开发工业版“采洗标测用”的工具链等,为“AI+制造”提供全方面技术支撑。
首批十大行业“一业一策”分类推进
工业场景的专业壁垒高,复杂性强,容错率极低,经过前期排摸,《方案》首批聚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等十大重点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上海制定差异化的“AI+”实施路径,“一业一策”分类推进。
对于传统制造业,如钢铁、船舶等行业,重点打造高质量语料库,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例如,推动钢铁、船舶等行业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
对于新兴制造业,如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重点布局智能终端等原生赛道。鼓励企业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专用小模型,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加快在工业场景中落地应用。例如,汽车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自动驾驶模型,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在打造“AI+”智能产品方面,《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如针对AI+智能终端,提出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不久前,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通过了《端侧AI芯片的3D DRAM集成技术标准》,为打开AI端侧芯片这一新兴的万亿级市场打下基础。相比于云计算,端侧计算处理速度更快,隐私性更强,还能实现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如今,端侧AI设备已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消费终端,向工业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专业领域全面延伸,正在重构传统硬件产业的创新范式与价值链分配逻辑。
支持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加快机器人应用是此次《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上海将支持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重点行业面向重复性强、危险性高、对健康存在危害的工作场景部署应用工业机器人。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焊接、喷涂、物料搬运等环节开展规模化应用。通过大规模应用智能机器人,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此外,制定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推动产品“持证上岗”。
近年来上海在“AI+制造”领域动作不断。去年7月,上海印发《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12月,上海又出台《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制造”等数个重点垂直领域的应用。刚刚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支持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对标杆示范场景建设项目给予最高20%、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
截至目前,上海已有82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全市累计建设8.43万个5G室外基站、44.26万个5G室内小站。同时,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创新中心。上海还着力构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协同”闭环体系,宝信软件的宝联登工业平台、上海联通工业智算云公共服务平台和库帕思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的成立,大幅降低了AI大模型使用门槛,让应用落地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