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30 17:12:40 股吧网页版
华熙生物交出上市后“最差中报” 赵燕回归一线能否扭转颓势?
来源:新京报


K图 688363_0

  “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熙生物”)近日交出了一份上市以来“最差中报”。半年报显示,华熙生物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面对三大业务齐下滑的窘境,创始人赵燕重回业务一线后,其正在进行的内部改革能否扭转业绩颓势?

  三大业务板块同步下滑

  华熙生物迎来了自上市以来中报营收、净利润的最大降幅。据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这也是其上市以来的最低净利润。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华熙生物中报实现的营收分别为9.47亿元、19.37亿元、29.35亿元、30.76亿元、28.11亿元,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17.05%、104.44%、51.58%、4.77%、-8.6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7亿元、3.61亿元、4.73亿元、4.25亿元、3.42亿元,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0.75%、35.01%、31.25%、-10.27%、-19.51%。

  华熙生物将此次业绩下降的原因,归结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该业务即原来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2024年,华熙生物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同比下滑31.62%,今年上半年降幅进一步扩大,实现收入9.12亿元,同比下滑33.97%,占华熙生物主营业务收入的40.36%。作为曾经的业绩“主力”,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的持续缩水直接拉低了华熙生物整体营收规模。

  半年报显示,除核心的护肤品业务外,华熙生物另外两大业务板块——原料业务与医疗终端业务上半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原料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6.26亿元,同比微降0.5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7.7%;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6.7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77%,同比下降9.44%。三大业务板块同步下滑的局面,加剧了华熙生物的业绩压力。

  导致华熙生物半年度利润下滑的原因,除了业务因素外,还包括计提信用减值、资产减值以及人事优化。半年报显示,华熙生物二季度计提信用减值及资产减值损失4837万元,“组织架构升级”产生管理费用2900万元。

  业绩承压,管理问题暴露

  资料显示,华熙生物成立于2000年1月3日,于2019年11月6日正式登陆A股,主营业务涉及微生物发酵和交联两大技术平台,建立了从原料到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在风光时市值曾经高达千亿元,但自2023年起,华熙生物利润连续两年下滑。相关年报显示,2023年华熙生物实现营收60.76亿元,同比下降4.45%,实现净利润5.93亿元,同比下降38.97%;2024年华熙生物实现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实现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

  此外,华熙生物的内部管理问题也逐渐暴露,2024年出现了“夸迪枝繁繁”事件;今年7月,华熙生物又被卷入财务造假的罗生门事件。

  7月25日深夜,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华熙生物控股股东)前市场部总监李振在其朋友圈发布“防自杀声明”,宣称已撰写45万字的《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儿》,揭露华熙生物财务造假、欺诈发债的内幕,并计划向监管部门提交关键证据。

  7月26日,华熙生物官微发布盖公章的《严正声明》,直指李振“恶意捏造事实”,并亮出两枚重磅炸弹:一是2018年公安机关对李振职务侵占案的立案回执,证明其曾骗取券商款项900万元;二是李振亲笔写的道歉信,信中他承认“法律意识淡薄”,恳求公司看在“两个幼女嗷嗷待哺”的份上原谅自己。

  这场互撕迅速演变成罗生门。李振对媒体坚称900万纠纷是“诬陷”,并反击“华熙为何不证明自己没造假?”他更爆料2019年已向证监会举报,证监会2020年确实对华熙子公司出具警示函,认定其债券募集书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华熙生物认为警示函仅属“轻微行政监管”,与财务造假无关。

  创始人重回业务一线进行改革

  今年3月,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重回业务一线,对公司经营理念、业务方向和人才组织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刚一回归,赵燕就宣布厉行“反腐”,要求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限时交代问题,提交辞呈。

  华熙生物在半年报中大篇幅阐述了其内部改革,并认为创始人赵燕掀起的这场改革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华熙生物表示,公司彻底摒弃了外聘“职业操盘手”的模式,选择创业型人才走向管理岗位。2025年内将持续优化团队结构、提升人效。从结果上看,华熙生物的管理层出现了大换血。自年初以来,华熙生物原首席科学家郭学平,业务副总裁樊媛、邹松岩先后离任。徐桂欣、栾依峥两位原副总经理的职务被调整为业务副总裁,不再属于高管序列。同时,华熙生物财务总监汪卉获任董事、副总经理,同为财务出身的陈玉鑫、于静也升任董事。负责公司供应链业务的相茂功获任副总经理。

  华熙生物的员工数量也出现了缩水。半年报显示,华熙生物目前有研发人员902人,占总员工的23.37%,以此计算公司总员工数量约为3860人。而2024年末,公司员工数量为4444人,半年内公司员工数量减少了约584人。

  除人事问题外,在品宣方面,华熙生物大幅压缩了以销售额为指标的投放动作,并调整了相关考评体系,推动品牌传播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具体而言,公司停止了基于价格促销的投流,转而选择在小红书、微信等平台上与客户进行交流。

  华熙生物也对公司的研发方向进行了重新梳理,上半年的研发项目较2024年减少了88个,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原料、医疗终端业务上。数据显示,上半年华熙生物销售费用大幅下降至8.08亿元,同比下降31.44%;研发费用则有所增长,为2.31亿元,增幅为15.25%。

  在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后,华熙生物的业绩呈现出边际回暖的趋势。2025年第二季度,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1.83亿元,同比下降18.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亿元,同比增长20.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92亿元,同比增长8.75%。华熙生物表示,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率上升,是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首次上升。

  不过,这份“边际回暖”的成绩单背后,仍藏着多重待解的不确定性。三大业务要实现从“止跌”到“回升”的跨越,仍需突破市场层面的多重阻力,华熙生物能否真正走出业绩颓势、重回增长轨道,尚待时日。

  “面对三大业务板块同步下滑的局面,公司采取了聚焦主业、集中资源的策略来平衡业务线。”8月29日,华熙生物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公司将发展重心放在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这两个高利润、高壁垒的核心板块上,这两大板块在2025年上半年合计贡献了超过57%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公司的核心业务。

  接下来,华熙生物明确表示,将聚焦具备长线技术壁垒和科技资产沉淀的消费品转化业务,大幅削减无明确技术支撑的品牌孵化计划。此外,对于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华熙生物也进行了经营逻辑和人才组织的调整,将经营逻辑从“流量驱动”转变为“科学论证”,并通过人才组织优化来提升人效和经营质量。

  “尽管生物科技的行业近年来经历了剧烈的资本市场题材切换,但这不意味着透明质酸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受到了动摇,2024年中国的透明质酸出口量达到了161吨,其中医药级高端透明质酸出口了11.8吨。而同期,重组胶原蛋白的出口量却不到0.02吨。”华熙生物认为,在产业的青少年时期,发生市场热点偏离科研主线的短暂插曲,有助于企业夯实自己的能力,更深刻理解市场运营和科研进步的本质规律。目前,华熙生物已推出润百颜、夸迪、米蓓尔、肌活、华熙当康等品牌,未来将围绕这些生命科学的核心物质合理拓展产业生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