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李振华熙生物IR”的账号截图在资本圈悄然流传。这位自称公司前核心资本操盘手的爆料人宣称,自己用45万字写成的“书”详细记录了华熙生物(688363)财务造假和欺诈发行债券的内幕操作。
这不是华熙生物第一次被前员工公开指控。2024年,前员工枝繁繁就曾指控遭遇职场霸凌并要求公司公开道歉。而这一次的指控更加严重——直指财务造假这一资本市场的红线。

爆料内幕: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儿
网络截图显示,自称为“华熙生物前核心资本操盘手”的李振以账号“李振华熙生物 IR”在社交平台发布信息,声称已撰写45万字的作品,揭露自己亲自参与的华熙生物财务造假及欺诈发行债券内幕。
该爆料迅速在投资圈引发震动。这位化名“David”的爆料人自称曾任“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兼全球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其作品《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儿》共58章,目前已无法查看。
爆料人称,其搭建的“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儿”网站近期持续遭受黑客攻击,技术团队正在紧急调试。他同时透露,曾于2019年4月向证监会举报华熙生物相关公司。

证监会官网显示,2020年3月证监会确实向华熙昕宇发出警示函,指出其在募集说明书中存在成本费用披露不准确等问题。
《财中社》发现,华熙昕宇由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66.8%)、华熙汇美文创(33.2%)持股,股权穿透后赵燕实现实际控制。

公司强硬回应:恶意歪曲事实
面对舆情,华熙生物于7月26日通过微博迅速发布严正声明。公司直指相关指控“纯属捏造,恶意歪曲事实”,部分内容甚至涉及政治谣言,性质极其恶劣。

声明中,华熙生物将矛头直指爆料人李振。公司披露,李振曾任子公司华熙昕宇市场部总监,2018年通过个人注册第三方公司的方式,骗取本应支付给券商的900万元款项。
当券商在查看华熙昕宇年报时发现该笔款项异常,李振的职务侵占行为才败露。华熙昕宇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以职务侵占罪立案侦查。
华熙生物更亮出关键证据——李振在侦查期间为减轻罪责所写的道歉信。
信中,李振称已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及事情的严重性,为此真诚悔过,并向公司和赵总致歉。他恳请看在自己两个幼女尚幼、嗷嗷待哺的份上,原谅自己并给改过自新的机会,还承诺追回公司已支付的900万元资金,额外赔偿150万元作为对自身错误行为的惩罚。

公司表明坚持依法办事,对其提出的额外赔偿要求不予理会。目前华熙生物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将追究所有造谣者及恶意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业绩滑坡与内部整顿
这场风波发生在华熙生物业绩持续下滑的敏感时期。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1.6%至53.71亿元,净利润暴跌70.59%至1.74亿元。
2025年一季度颓势未止,营收再降20.77%,净利润下滑58.13%。股价从高峰期的308元跌至53元左右,市值蒸发超80%。
此次举报事件暴露了华熙生物内部治理的深层矛盾。《财中社》注意到,公司2024年以来已有多名前员工公开指控。
除此次财务造假指控外,还有员工举报董事长赵燕以低价强制回收员工股票,涉嫌侵占员工股东利益;联合创始人崔广平也自曝被赵燕“坑分红”,称其至今未获得应有的分红权。
华熙生物面临的是信任危机:资本市场需要相信公司能够走出业绩低谷,合作伙伴需要相信其商业诚信,员工需要相信治理公平。
面对前员工45万字的指控,华熙生物选择了全面反击。但证监会对华熙昕宇的警示函显示,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确实存在瑕疵。在资本市场上,真相往往在非黑即白的指控与回应之间。投资者将关注监管部门是否会介入调查,以及华熙生物能否用真实的业绩回升来证明自己。
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曾在内部会议上直言不讳:“目前华熙生物依然没有走出危机,这种危机并不是因为业绩的下滑,危机在于现有组织的熵增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允许的速度”。
资本市场拭目以待:这场由45万字指控引发的风波,最终将走向司法裁决的法庭,还是演变为公司治理转型的契机?真相的拼图,或许就藏在监管部门下一步的行动与公司下一份财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