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比中光: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半年度科创板机器人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及
查看PDF原文

证券代码:688322 证券简称:奥比中光
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特定对象调研 ☑现场参观 □媒体采访 ☑券商策略会
活动类别 ☑业绩说明会 □新闻发布会 ☑路演活动 □电话会议
□其他
华夏基金、平安资管、华泰资产、太平养老、富国基金、华泰柏瑞、建信
基金、招商基金、中银基金、融通基金、国投瑞银基金、长信基金、国泰
基金、国寿资产、民生通惠、长江养老、摩根基金、Capital Group、中信
参与单位名称 资管、中金资管、财信自营、中兵财富资管、纵帆基金、方正财富、天辰
元信、中信建投证券、东吴证券、长江证券、财信证券、国金证券、西部
证券等以及线上参与公司2025年半年度科创板机器人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
的投资者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29日-2025年9月1日
董事长、总经理:黄源浩先生
董事、首席财务官:陈彬先生
公司接待人员 独立董事:陈淡敏女士
董事会秘书:靳尚女士
IR:侯士超先生
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专注于3D视
觉感知技术研发,在人工智能时代打造“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
致力于让所有终端都能更好地看懂世界。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3D视觉感知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主
要产品包括3D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公司依
托3D视觉感知一体化科研生产能力和创新平台,不断孵化拓展新的3D视
觉感知产品系列,已在AIoT、生物识别、机器人、三维扫描等市场上实
现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应用。
科学合理的技术体系是公司技术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公司构建了“全
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的3D视觉感知技术体系,在技
术纵深上融合了光学、机械、电子、芯片设计、算法、SDK、固件开发等
多项复杂学科交叉技术,在技术横向跨度上涵盖结构光、iToF、dToF、
双目、Lidar、工业三维测量六大领域。
1、公司半年报业绩明显增长,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公司经营取得的良好成绩是近年来战略布局持续落地的成果。2025年
上半年,公司下游业务如机器人、消费级三维扫描、支付核验等实现较快
增长,整体实现营业收入43,546.93万元,同比增长104.14%;实现归属于
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019.0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356.32万元。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的净利 润 7,002.51 万
元,主营业务毛利率为41.64%。公司加速落地“技术创新投入-商业成
果转化”战略,并聚焦刚需下游市场进行业务突破,不断优化产品性能,
主要内容 推出差异化、高性价比的新产品;同时,公司全栈式的研发能力和全领域
的技术路线布局,为技术迭代创新提供了持续的核心动力,如今在包括具
身智能机器人、各类AI端侧硬件升级等赛道,公司均具备先发切入、技
术领先及产品规模化量产等优势。
随着各类AI端侧应用的智能化升级加速,公司已成功迎来“经营拐
点”。未来,公司将持续关注行业内的新兴领域与产品,并积极探索其他
与公司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场景,围绕以自研核心技术和产品为刚需的下
游,在全球范围开拓潜在客户,持续提升公司的业务表现和经营业绩。
2、介绍下公司最近新推出的激光雷达产品ME450?他能用于哪些场景?
答:
2025年8月,公司发布新品Pulsar ME450 ,是国内首款基于高精度
MEMS俯仰扫描与电机方位扫描系统的多模式激光雷达,主要适用于割草
机器人、仓储AMR、智能叉车、物流机器人等下游。
相较传统单一扫描模式的机器人激光雷达,Pulsar ME450率先实现非重复式、无加密重复式、均匀加密重复式三种扫描模式灵活切换,结合可调的垂直视野范围与旋转速度,能够满足不同机器人的复杂场景适应需求。在提供丰富扫描模式的同时,Pulsar ME450还具备毫米级测距精度与精准空间定位能力,可实现高保真的三维空间重建。同时,其对不同材料反射率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输出精准反射率信息,能够有效抑制困扰业界的高反干涉与膨胀现象,进一步提升整体感知稳定性。
3、机器人这几年的关注度很高,各种机器人大会和比赛层出不穷。公司可以给机器人提供类人眼的视觉感知能力,请问公司在机器人领域,具体有哪些细分的下游应用?
答:
对公司而言,机器人业务方向是公司近年及未来重点布局和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目前,公司凭借“研发+制造”的一站式产品和服务,已推出丰富且全面的机器人视觉感知产品方案,在芯片、传感器及算法都积累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公司已与各类型机器人客户建立了多年合作。
服务机器人方面,公司已与云迹科技、擎朗智能、普渡科技、高仙机器人、LionsBot等多家国内外客户实现业务合作,应用场景包括割草机、酒店配送、楼宇配送、商用清洁、ROS教育等。
在服务机器人稳定发展的同时,公司近两年也在积极开拓新的下游应用——工业机器人场景,目前已与斯坦德、UR等国内外客户建立合作。工业机器人通过配备公司3D视觉传感器产品,可以实现精确的距离测量、避障导航、物体识别以及三维地图重建等诸多功能,工业机器人能够更高效地执行分拣、搬运和排障等任务,极大地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
近两年,机器人逐渐由传统的自动化、机械式向智能化、自主化、交互化方向发展,传统类型机器人向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发展,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在面对3D的物理世界时,需要实现自主移动、识别和交互等功
能,对3D视觉有更直接且必要的需求。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公司可提供结构光、iToF、激光雷达等全技术路线3D视觉传感器/方案,公司与微软独家合作的Femto系列iToF相机、新品Gemini 335和336系列相机等均具备卓越的性能,可满足各类人形机器人在室内外场景下执行各种复杂应用。目前公司已与部分下游客户进行适配测试及落地合作,如优必选、天工机器人等。
4、公司在三维扫描和3D打印领域进展如何,与大客户创想三维的合作情况?
答:
创想三维是公司的优质合作伙伴之一。自2023年达成战略合作以来,公司携手创想三维为多款行业标杆产品提供核心底层技术赋能,具体包括:搭载公司AI激光雷达的消费级3D打印机,以及集成公司自研多核异构三维重建芯片的多款高精度手持3D扫描仪,如CR-Scan Otter、CR-ScanRaptor、Otter Lite、Raptor Pro等。
上述多款手持式三维扫描仪,能够全方位契合下游客户在3D打印、工业逆向工程、游戏设计、影视制作等领域对3D扫描技术“高精度”与“低成本”的双重需求。
5、最近,英伟达正式推出其专为机器人应用设计的计算平台JetsonThor,公司早就跟英伟达开始合作,近两年合作有什么进展?
答:
2023年8月,公司与英伟达联合研发的3D开发套件Persee N1(双目结构光类型)成功发布,该套件可广泛适配于移动感知、避障识别、体积测量、体感交互等多元应用场景,为相关领域技术落地提供基础支撑。
2024年10月,在丹麦举办的ROSCon大会上,公司正式推出OrbbecPerceptor Developer Kit(简称OPDK)开发套件。该套件预装英伟达IsaacPerceptor系统及四台奥比中光Gemini 335L相机,能够提供360度全景视
野,且搭载功能丰富的即开即用系统,可有效降低下游AI应用开发门槛,助力开发者高效推进项目落地。
上述两款开发套件的每台相机分别内置奥比中光自主研发的MX6600及MX6800 ASIC芯片,两款芯片均具备深度处理功能,可保障终端设备在各类复杂环境下实现高效稳定运行;同时,两款开发套件均能与英伟达JetsonAGXOrin系统模块实现无缝集成,该系统模块拥有高达275TOPS的强劲算力,可支持视觉SLAM、目标检测、姿态估计等复杂任务的高效处理,为复杂应用场景提供保障。
2025年8月,公司Gemini 330系列深度相机正在推进全面兼容NVIDIAJetson Thor(物理AI与机器人应用终极平台),此举将加速推动公司成为全球各类机器人开发者的重要合作伙伴。公司产品可将传感器数据直接传输至Jetson Thor,为各类型物理AI应用场景提供丰富且实时的感知数据流,帮助下游客户充分发挥Jetson Thor先进的边缘AI算力,完成更复杂的视觉推理任务。
近年来,公司与英伟达持续开展多维度合作,帮助开发者更便捷地应对3D感知及计算机视觉算法开发过程中的复杂挑战。作为英伟达全球产业数字化生态布局中的合作伙伴,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深化与英伟达生态的融合力度,携手推动更多机器人及数字孪生领域创新应用的开发进程与产业化应用。
6、请问公司的海外布局,有什么进展?
答:
2024年度,公司主营业务境外收入为6,026.22万元人民币,毛利率为62.32%。近年来,公司各类产品/解决方案出海的广度、深度和竞争力都在持续提升,通过顺利接入苹果MAC OS、英伟达Isaac等各类生态开发平台,将持续增强奥比中光品牌的海外影响力。
海外人才引进方面,2024年公司引入海外资深销售团队,包括前英特尔RealSense销售负责人Michael McSweeney、前英特尔RealSense核心团队
成员、机器人及计算平台专家Brad Suessmith与Karthick Kandasamy等。通过为公司国际化拓展提供坚实的海外人才支撑,能够显著增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销售与渠道实力,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海外客户开拓方面,公司陆续与全球500强日立集团、韩国领先的移动机器人/方案提供商Twinny、韩国护理机器人公司RoboCare等海外企业达成业务合作,不仅加速了零售自动化进程,还能够助力下游加速释放劳动力压力和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
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优质海外业务平台作用和品牌优势,深入细化对海外市场和具体项目的分析研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加强海外市场的开拓,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的海外影响力。
7、对于国内头部激光雷达厂家如禾赛和速腾聚创,切入服务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和贵公司展开直接竞争,请问贵司有何应对措施?
答:
人形机器人需要实现自主移动、识别和交互,对3D视觉会有更直接且必要的需求。公司是国内率先开展3D视觉感知技术系统研发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的企业,已成为全球3D视觉传感器重要供应商之一,在产业链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公司构建了“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的3D视觉感知技术体系,在技术、人才、产业链、量产能力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
8、速腾聚创新推出的AC1产品,创新地将激光雷达+摄像头+IMU的时空同步融合,并成功地挤入人形机器人市场,请问贵司是否有类似的竞品开发计划?
答:
为保持技术、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围绕中长期布局规划,公司始终保持着在人才、技术等方面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今年已陆续发布多款新品。
9、贵公司和地平线公司的合作,是否会推出新的产品,将具有何种竞争优势?
答:
公司于2022年与地平线建立生态合作,联合推出了适用于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的3D视觉应用解决方案。
近日,基于多年合作与互信基础,公司凭借在3D视觉端侧及对应机器人领域的算法优势,叠加地平线及地瓜机器人在机器人用芯片和底层软硬件架构方面的成熟经验,双方达成进一步战略合作。在机器人产业和3D视觉应用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机器人视觉底层核心技术亟需得到持续研发创新的发展,3D视觉与机器人计算平台融合拥有巨大潜力。
未来,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打通机器人智能化核心环节——“眼睛”与“大小脑”协同的关键一步,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链路的协同进化,助力我国机器人产业从规模领先走向技术领跑。关于新产品等具体信息,请您后续关注公司官网及公众号平台等。
10、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贵公司产品完全替代Realsense的3D相机和相关开发环境的难度有多大?目前在开发者中越来越多这种替代的趋势?
答:
公司通过持续多年对3D视觉传感核心技术的技术攻坚与垂直整合,已打造出自主可控的3D视觉感知系统体系,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已达到3D视觉行业领先水平,部分指标完成了超越:如公司Gemini 330系列产品专为全场景设计,通过主被动融合技术(主动红外+被动自然光)和滤光片(336系列)解决强光、反光、弱纹理问题,深度测量范围可覆盖0.10~20m+,满足机器人近远距及室内外的视觉感知需求;支持极速曝光,即使机器人在高速移动中也能够稳定成像;在强光、反光/暗光等复杂环境下,仍能输出清晰的深度图像,抗强光干扰能力强,从而让机器人
具备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此外,近日公司Gemini 330系列深度相机正在推进全面兼容NVIDIAJetson Thor(物理AI与机器人应用终极平台),此举将加速推动公司成为全球各类机器人开发者的重要合作伙伴。
未来,面向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等)等各类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演进,公司将不断优化产品/方案性能,通过研发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建立模块化产品矩阵等,加速实现国产化替代进程。11、目前国内很多人形机器人厂家开始小规模试产,但没有听说贵公司在这方面的供货消息,是否贵公司的市场开拓不尽如人意?十分感谢!
答: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深度相机(双目、结构光、iToF)、激光雷达、纯视觉为目前主流的视觉感知方案选择。公司长期深耕3D视觉感知领域,构建了涵盖上述主流方案的全技术路线的产品矩阵,目前已与很多人形机器人客户进行适配与合作,但因商业保密需要,公司无法就与特定客户合作内容进行选择性对外披露。
12、研发费用逐渐减少是项目完成,没有新的研究方向还是财务原因?
答:
2022年度至2024年度,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当年度营业收入比例平均值近70%,现有主营业务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坚强度已趋于稳定,可以大幅减少各业务线间重复的技术开发工作。公司提升研发效率并降低低效成本投入,未来将进一步打造和巩固机器人及AI视觉产业中台的行业定位,通过开展机器人视觉、AI视觉及多模态感知、高精度三维扫描、精密制造及组装工艺等核心技术研发,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三维数字化/数字孪生、传统行业/开发者等主要行业及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
13、明年爆款产品有哪些?收入增长保守估计增长率能到多少?
答: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同比大幅增长,是基于公司全栈式的研发能力和全领域的技术路线布局基础,实现了技术成果向商业成果的成功转化,在各类型机器人、各类AI端侧硬件(支付核验、三维扫描)等领域的业务实现加速落地。
未来公司也将依托于在上述各类创新业务场景的多年布局和落地,围绕以自研核心技术和产品为刚需的下游在全球范围开拓潜在客户,持续提升公司的业务表现和经营业绩。具体收入增长数据情况,请详见公司后续披露的定期报告。
14、请问贵公司是特斯拉和宇树机器人的供应商吗?预计下半年业务表现如何?
答:
关于公司与具体客户业务合作及订单规模等情况,因未达到法定披露要求和商业保密需要,公司无法就与特定客户合作内容进行选择性对外披露,请您关注公司后续披露的公告。
随着智能终端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与公司智能制造基地产能的快速提升,公司已形成“技术迭代-量产提速-成本优化”的正向循环驱动范式,技术壁垒与规模效应产生的战略纵深优势有望驱动公司未来的盈利和业务结构升级,打开长期价值增量空间。
未来,公司将持续关注行业内的新兴领域与产品,并积极探索其他与公司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场景,围绕以自研核心技术和产品为刚需的下游,在全球范围开拓潜在客户,持续提升公司的业务表现和经营业绩。
15、目前公司产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产品布局在哪些应用场景?主要产品是什么?
答: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深度相机(双目、结构光、iToF)、激光雷达、
纯视觉为目前主流的视觉感知方案选择。
公司与微软合作的Femto系列iToF深度相机及公司Gemini 335和336系列深度相机(结构光)等均具备卓越的性能,可对标国际巨头,能够满足各类人形机器人在室内外复杂场景下执行视觉应用的需求。
16、公司产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答:
公司自2015年起即在各类型机器人领域进行技术布局及业务拓展,目前下游机器人应用场景已覆盖商用服务、养老康复、家庭护理、物流配送、农业智能化等。公司长期深耕3D视觉感知领域,构建了涵盖结构光、iToF、激光雷达等全技术路线的产品与方案矩阵。
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各类AI端侧硬件等前沿细分赛道,公司已确立显著的先发、技术及产品规模化优势。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生态协同,赋能更多创新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17、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最新研发进展情况?
答:
关于公司在研项目情况,请您关注公司已披露的定期报告。
18、关于人形机器人,公司未来有具体有哪些发展计划?
答:
作为人形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3D视觉的下游场景需求和竞争优势已经比较明确。
在人工智能与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双重驱动下,3D视觉感知行业正经历技术范式快速演进期。当前下游应用场景呈现智能化需求指数级增长与解决方案迭代周期缩短的双重特征,客户对深度感知精度、环境适应性及系统集成度提出更高要求。公司将根据未来市场动态演化特征对现有技术储备进行持续迭代升级。
19、目前公司人形机器人业务占公司主营业务的营收占比?请问贵公司本期财务报告中,盈利表现如何?
答:
2025年上半年,公司通过持续推动研发效能提升与运营模式优化,实现营业收入43,546.93万元,同比增长104.1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019.0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356.32万元。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初级机器人的“基本不动+重复执行”,逐渐发展到具备“行走+独立执行”的中级机器人,最终发展为具备“自主行走+自主执行”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尚处于发展早期,截至目前在公司主营业务中占比较小。
作为具身智能的代表之一,人形机器人发展正加速迈进产业化临界点。伴随着全球科技巨头持续发力投入及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共同推动下,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和进化速度将显著加快。
20、请问公司的标准品在哪些渠道销售?
答:
公司采取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向境内外客户销售产品,主要客户群体为B端客户;线上销售渠道如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及公司官网,主要面向各类开发者。
21、市场拓展方面,贵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是否拿到订单?订单规模占比情况?
答:
关于公司与具体客户业务合作及订单规模等情况,因未达到法定披露要求和商业保密需要,公司无法就与特定客户合作内容进行选择性对外披露,请您关注公司后续披露的公告。
22、目前公司产品主要供应给哪些下游的人形机器人厂商?
答:
面向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可提供单目/双目结构光、激光雷达、iToF等全技术路线3D视觉传感器和视觉感知方案。截至目前,公司已就3D视觉产品/方案与部分人形机器人客户达成合作,如优必选、天工机器人等。
23、公司如何看待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下游需求和发展趋势?
答:
2025年被业界普遍誉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于2025年4月发布的《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工业场景由于标准化程度高、流程可编程性强等特性,已成为人形机器人应用渗透的先行阵地。虽然现阶段技术成熟度仍集中在研发测试与特定场景验证期,但随着核心零部件成本下探、运动控制与AI决策系统持续迭代,叠加应用场景向服务业、医疗等领域的横向拓展,预计人形机器人产业渗透率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24、配合该最新趋势,公司是否有新的项目计划或产品在今年发布?
答:
今年以来,公司已发布新品双目3D相机Gemini 335Le、Gemini345Lg、Gemini 435Le、激光雷达MS600及Pulsar ME450等,主要应用于割草机器人、叉车、仓储AMR、物流车、四足机器人等移动终端。关于公司未来的新品发布,请您持续关注公司官网及公众号平台等。
25、目前人形机器人在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司认为下游市场有哪些新的需求和技术层面的新要求?
答:
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公司通过前瞻性技术投入,率先实现机器人3D视觉感知等技术的代表性商业化落地,相关产品逐步成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视觉感知等场景的标杆性解决方案,具备技术路线领跑及性能领先优势。
3D视觉可提供环境感知、导航避障、人机交互、体积测量、空间定位等功能,帮助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执行各类视觉应用,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的关键技术之一。机器人视觉不仅需要满足高帧率、高精度、大FOV、高分辨率的性能要求,也需要做到高集成度、小体积和低功耗,提升机器人对高精度、真实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
26、目前影响公司人形机器人业务板块业绩的因素有哪些?
答:
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尚未进入大批量规模化量产阶段,行业真正的爆发时点尚未到来。当前该领域主要面临复杂技术瓶颈、成本高昂、应用场景有限等多重挑战。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自主决策等核心技术上仍待突破,明确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真实市场需求仍在培育之中。
伴随着资本市场和产业链企业的积极布局,全球机器人领域相关创新机构与科技企业围绕人工智能、人机协作、多技术融合等领域不断探索,在仓储运输、智能工厂、医疗康复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将加速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构建新时代生产力的核心力量。
27、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在生产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目前公司面临哪些挑战?与国外一流机器人零部件厂商比较,国内相关产品有哪些劣
势与不足?
答:
具身智能及数字孪生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3D视觉感知技术提出了双重升级需求。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需要通过视觉“眼睛”来实现识别、交互、导航等感知能力,也需要实现建模、避障、高精度检测等测量能力,因此其搭配的视觉传感器需要高度集成化以便于集成到机器人的头部、本体以及手臂等模块上,还需要具备高精度、大范围等特点以实现感知与测量双重功能。
此外,考虑到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多样化,视觉传感器还需要解决复杂场景适应性难题,比如光照变化环境、多样纹理特征的目标物体、高速运动场景3D成像等。这场技术升级革命为3D视觉行业带来全球性历史机遇,同时也伴随严峻挑战。
消费级、高精度、低成本、高度集成等核心目标的实现需要突破光学设计、芯片集成与AI算法的多学科融合能力。但是,3D视觉传感器属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刚需,相较于多方挑战,发展机遇更为显著,视觉技术将从这一历史机遇中加速从2D向3D进化,全球产业及技术竞争格局也将重塑。
28、公司认为人形机器人目前需要再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以及从零部件研发方面可以有哪些进步?能否在关键领域如人形机器人等实现国产替代?
答:
人形机器人尚属于产业发展早期,目前在真实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运动控制与稳定性、成本控制与规模化量产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进步空间。
公司将持续围绕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产业,打造“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加快建设视觉感知芯片、相机及雷达硬件、AI视觉感知及多模态算法等研发中心和智能制造基地,为下游机器人、三维扫描等行业客户及百万级AI视觉开发者提供3D视觉传感器产品以及智能化解决方
案,助力行业向人工智能化方向进化。
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与支持!
附件清单 无
(如有)
日期 2025年9月1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