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联合攻关让世界首款前空翻机器人诞生,本地供应链实现图纸到样品的“当日达”,极氪智慧工厂内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完整流畅……近期,各大媒体同时将关注焦点投向深圳南山一条不足20公里长的“走廊”。这片被称为“机器人谷”的区域,今年上半年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突破全球视野。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的背后,一场由深圳南山高新技术产业掀起的“人形机器人创新浪潮”,正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发展书写最鲜活的注脚。
千亿动能拔节生长
硬核科技竞相落地
走进众擎机器人实验室,高度近1.4米的人形机器人在外力推搡下凭借动态平衡算法稳稳站立。另一款半人形机器人,在常见的配送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可以升降的手臂和灵巧的双手。将来,它们就能用手自如按电梯,还能把东西递送到顾客的手里。这仅是南山技术突破的缩影——深圳独角兽企业共有42家,其中近半独角兽企业扎堆南山区。
相关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7.4万家,占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总数约16%。这一数据,也在南山转化为实体动能:清洁机器人于杂乱桌面间避开手机雨伞、识别碎骨残渣;乐聚机器人实现人形机器人90%国产化率,基本半导体碳化硅器件应用于比亚迪新能源车。从工业精度到生活智能,机器人正重构“深圳制造”的基因图谱。
为何机器人创新能在南山“沿途下蛋”?秘密藏在“机器人谷”的生态密码中。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艾文展示神奇速度链:“新产品图纸早间发出,傍晚样品已送回实验室。”在这条串联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留仙洞总部的创新走廊,“产业园即产业链,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协同模式,让技术突破以天为单位推进。“前空翻需攻克关节控制、传感器融合、动态平衡三大难关,20公里半径内的完整产业链,让定制电机、算法优化无缝衔接,助力企业高效实现从成立到量产。”姚艾文表示。
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深耕“谷”中十二载,亲历生态聚变:“90%供应商在大湾区,约见合作伙伴仅需十几分钟车程。”当下,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织就创新网络,产业链本地化率实现突破。
产业协同激活场景
政企协同破壁赋能
“机器人产业未来规模或达百万亿级,绝非单打独斗可成。”黄源浩的研判正在变为现实。现如今,南科大实验室与南山智园研发中心一街之隔,协同已成常态。
产业生态的高效协同,直接转化为产品迭代的加速度。越疆科技具身智能机器人以最快速度实现从设计到量产,其灵巧手实现烤面包、倒咖啡等精细操作。“伺服电机供应商就在隔壁园区,样品修改周期从两周缩至两天。”这一体验,印证了“生态即效率”。而这种效率,最终催生出独特的产品哲学:技术不必等完全成熟,突破即可投入市场。
与此同时,政府同步拆除创新壁垒。今年3月,深圳发放首批近2亿元“训力券”(算力购买补贴),惠及逐际动力、云天励飞等近40家人工智能企业。“这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深圳鲲云科技工作人员杨顺发出感慨,“训力券能帮助企业缓解研发投入的压力。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开发场景、优化算法,或者做其他技术的升级。作为首批获得训力券的企业,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有动力。”
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实验室盆景”加速成长为“产业森林”。
创新闭环筑牢根基
中国智造全新范式
从奔跑的机器人到能够思考的机器人,从实验室样品到流水线商品,南山用20年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创新闭环。近年来,南山更是以“组合拳”筑牢根基,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在产业政策上,2025年出台的《南山区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首台套应用,形成全链条支持体系。
在空间载体上,南山高标准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支持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平台、检验检测中心、共享加工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鼓励为机器人创业团队提供中小试公共服务,降低初创企业产业化成本,助力机器人企业实现快速量产。
在资金支持上,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生态。筛选机器人行业优质企业,纳入南山区支持科技型企业“千亿融资计划”白名单,建立机器人企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四方联合风险缓释机制。充分发挥南山区国有资本的撬动作用,加强与深投控、深创投、天使母基金等市属国有创投平台及市场化头部创投机构的联动,扩大股权投资矩阵朋友圈,支持机器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随着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正式运营,以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联盟的深度协同,南山正以加速度向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迈进。当185平方公里的土地凝聚起技术、产业、场景、政策的共振之力,这座“机器人谷”正以聚木成林的生态智慧,在全球智能机器人版图刻下“创新策源地”的中国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