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柯
屋漏偏逢连夜雨。寒武纪刚刚因为失去“股王”宝座而懊恼,又传出机构不得不被动抛售100亿元市值的消息。本周四,寒武纪大跌14.45%,单日市值蒸发约850亿元。
也许有人会感到纳闷,为什么一定要盯着“寒王”不放?难道股价超越贵州茅台就是一种“罪过”?事实上,这是因为A股的交易规则所导致的。
根据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编制方案,单个样本权重不能超过10%,前五大样本权重合计不能超过40%。今年以来,寒武纪因为多重因素导致股价大涨,股价一度超过贵州茅台。随着股价的上涨,其市值也水涨船高,在指数中的权重也持续上涨。截至9月2日,寒武纪在科创50指数的权重已达到15.42%。
不管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按照契约,当前跟踪科创50的各种机构资金必须降低寒武纪的仓位。根据统计数据,当前跟踪科创50的产品规模为1890.3亿元,由此推算出,机构资金如果要将寒武纪权重降低至10%,相关产品要卖出寒武纪的规模约在100亿元。
当然,如果寒武纪的股价跌了,其市值相应下降,那么其在指数中的权重也会下降。因此,机构卖出的市值也许不到100亿元,但对市场心理压力无疑还是很大的。
其实,今年A股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并非全面普涨,市场担忧如果寒武纪这面大旗倒下,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今年上证指数能站上3600点,主要是依靠银行等权重股拉动。在站稳3600点以后,银行等蓝筹权重股开始“休息”,大市值高价科技股接过接力棒,开始集体上涨。总体来说,今年A股市场呈现的是比较明显的“二八”行情,除了银行、PCB(印制电路板)、CPO(光模块)具有板块效应,再加上极个别大市值科技股表现突出,很多中小盘个股基本上都是“陪跑”的角色。
今年A股市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主导行情的是场内机构资金和部分场外权益资金。场内机构资金此前就买入了银行股。因此,银行股可以在行业整体景气度不高的情况下实现股价翻倍。到了这些银行股涨不动的情况下,又去买大市值高价科技股。机构资金买卖大市值科技股比较容易,也符合投资契约。因此,无论是前期的权重蓝筹股,还是后期的大市值高价科技股,基本上都是机构资金所为。这点可以从基金二季度报表看出端倪。主动权益基金今年第二季度在科创板的配置比例为15.36%,较第一季度上升0.19个百分点;在创业板的配置比例为18.97%,较第一季度上升2.30个百分点,配置比例由3.20%上升至5.32%;在主板的配置比例为65.26%,较第一季度下降了2.67个百分点。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28只主动权益基金单月暴涨超40%,最高涨幅达48.39%,几乎全部重仓押注算力产业链。
前期机构资金从权重蓝筹股中溢出,又锚定科创板和创业板的ETF,无疑推升了“双创”指标股的价格。由于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指标股体量相对较小,价格涨起来以后,对于机构产品市值的推升也有很大的帮助,也导致机构产品表现靓丽,反过来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场外资金去购买机构产品。实际上,一两个月之前,场外资金新增进入A股市场的并不多。最近投资者多了起来,都会去买各种各样的基金。这样一来二去,就造成了基金份额开始增加,可购买“双创”标的物的资金也在增加,科创指数和指标股价格飙升,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场外资金去购买基金。
现在好了,机构要抛掉一些高价科技股的筹码,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吗?影响是肯定的,既然指数就是因为高价科技股上涨而“买起来”的,那么机构筹码反手做空的话,指数肯定也会被“卖下去”。本周四,上证指数下跌1.25%,但科创50指数却大跌逾6%,这就是真实的市场反应。
这样一调整,A股还有没有机会?从中长期角度看,居民储蓄资金以及部分社会资金向资本市场迁徙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需要提醒的是,市场参与各方都需要理性投资,即便是机构资金,也不能借资金优势而盲目乱来。在高价大市值科技股情绪宣泄以后,市场需要选择新的品种来填补投资空档。笔者认为,二线绩优科技蓝筹还是有很大的机会。一是市场趋势基本明了,场外资金还在观望之中,随着资金迁徙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后期势必会有新的目标选择;二是“高切低”的预期一直都存在,在一线龙头科技股把价格空间打出来以后,二线科技蓝筹的估值优势也跟着出来了。在相同题材背景的情况下,新增资金肯定会去选择估值更低的二线科技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