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ST帕瓦(688184)发布一则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张宝因涉嫌职务侵占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司此前回复监管问询函时表示,根据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张宝2025年6月出具的《资金占用情况说明》,张宝通过供应商占用资金1.41亿元,占用销售货款4992万元,合计侵占公司资金近2亿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侵占行为从2022年公司上市当年就已开始——当年占用7403万元,2023年增至8539万元,2024年仍有3192万元,按同期LPR利率计算,资金占用利息1291万元。
科创板明星的坠落
ST帕瓦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曾是科创板备受瞩目的新能源企业。2022年9月,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但上市光环未能持久,2025年4月29日,因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控出具否定意见,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帕瓦”。
7月13日,ST帕瓦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中首次公开了张宝的资金占用详情。公告显示,张宝主要通过供应商渠道实施侵占,公司内控在工程投资、销售、采购等关键节点存在重大缺陷。而早在5月21日,张宝以“身体原因”辞去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外界猜测,张宝或许早已被立案侦查。

张宝曾承诺在2025年9月30日前归还全部占用款,但截至7月1日仅归还3000万元,公司股票也因此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保荐机构疑云
ST帕瓦出现如此严重的内控治理问题,难免让人怀疑背后的保荐机构是否起到了督导的作用,而《财中社》发现,在ST帕瓦的保荐机构海通证券身上,还藏着诸多的疑云。
2022年9月19日,帕瓦股份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至今三年期间,海通证券持续为ST帕瓦更换保荐代表人。最早,海通证券指定李欢、李欣担任公司IPO以及持续督导期间的保荐代表人。而上交所公告显示,2024年2月6日,李欣因个人原因工作变动,由宋震寰接替李欣履行持续督导职责。半年后的8月31日,帕瓦股份再次公告称,宋震寰因个人原因离职,高陈玲接替宋震寰履行持续督导职责。而就在今年的7月30日,保代人再次发生变化,高陈玲因个人原因离职,由解林继续履行持续督导职责。

在持续的人员变动下,督导工作的连续性无法保证,其中必然伴随诸多疏漏,而ST帕瓦的违规行为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事实上,近年来,海通证券的保荐业务频频爆雷,2023年6月,上交所对海通证券予以监管警示,因其在河南惠强、明峰医疗、上海治臻三个IPO项目中,均在现场检查督导通知发出后“一查即撤”,暴露尽职调查不充分的问题。2024年开年首月更是两收罚单:1月5日,深交所对海通证券及两名保代下发监管函,事由是沃得农机IPO项目中未及时报告实控人股权冻结、会计基础薄弱等内控问题;1月29日,上交所再对海通证券及两名保代通报批评,涉及杭州百子尖二次申报IPO项目,监管发现,海通证券对发行人关联方核查不充分,未披露体外资金循环配合客户汇款形成的1497万元债务。
数据显示,近年来海通证券终止了多个IPO项目。
一个项目15名保代
而就在2024年9月,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公告宣布合并重组,并于2025年4月完成更名为“国泰海通证券”,这场“强强联合”创造出保代人数近800人的行业巨无霸,行业第一。但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人员冗余问题却已浮出水面。
2025年6月,视涯科技发布的IPO辅导工作完成报告引发业内哗然。在2024年10月签署的上市辅导协议中,项目组由10名证券从业人员组成,其中黄科峰、邓欣和陈辉拥有保荐代表人资质。2025年1月14日,海通证券签署第一期辅导进展报告,对照正文和签字栏,钱岳、毛宇、陈双睿新增为项目组成员,其中,毛宇拥有保荐代表人资质。而“首发”阵容中的陈瀚宇,在2024年10月18日晋升为保荐代表人。而就在今年3月28日,海通证券签署的第二期辅导进展报告中,正文和签字栏中的项目组成员数量急剧扩张至35名,除去显示离职注销的吴志君和郑元,两期辅导完成后签署验收报告的33名人员中,保代人数量高达15人。
相关人士表示,此举原因可能在于,两家券商合并后人员存在冗余,但是业务很少又无法考核,没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分一杯羹”,又因为存在人员优化的压力,所以只能争取多在项目里挂名,这样自己的业绩也不至于太难看,所以干脆都签字。
近年来,虽然国泰海通的保代人数有所缩减,但仍然呈现出冗余特征,加上频繁变更、督导乏力的现实,投行业务的出路成为了国泰海通当下的难题。2024年以来,证监会持续释放强监管信号,“申报即担责”、“一查就撤休想一走了之”等原则被反复强调。行业艰难调整的同时,保证业务合规又刻不容缓。
无论是ST帕瓦还是国泰海通,两家企业共同映照出了同一现实:曾经快速扩张的投行生态或许正在经历残酷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