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间,海尔生物(688139.SH)披露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1.9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3亿元,总营收和利润均同比下降。
从中报数据看,海尔生物目前仍旧处于业绩波动期,考验着市场和投资人的耐心。但如果只看数据起落,就很容易忽略掉海尔生物多年战略转型下的纵深布局。对这家企业而言,短期业绩是过程,长期战略才是它作为海尔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撑应该追寻的答案——构建一条由AI底座技术驱动的深度产业化路径。
可以看到,在低温存储的根基之上,海尔生物正通过AI底座的赋能,将智慧用药、血液技术和实验室解决方案等产业并列为新的增长支柱,并将海外市场作为第二曲线的突破口。报告期内,新产业收入占比已近“半壁江山”,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30%,这些数据成为公司战略路径清晰化的重要注脚。
在全球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赛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谁能在AI浪潮中率先完成从“技术叠加”到“生态融合”的跨越,谁就更可能在未来市场上握有话语权。
在利润曲线中重构增长格局
从半年报的经营分析看,上半年海尔生物依旧在细分市场保持着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低温存储依旧占有龙头地位和新产业的快速崛起,这也是它在半年报中作出“未来随着行业景气度回暖和创新品类加速放量,公司整体业绩后续有望得到改善”预测的底气所在。
以详细的行业数据辅以佐证:根据国内各主要招标网公开数据统计,1-7月海尔生物超低温/低温、恒温系列市场份额保持行业第一;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或公开数据平台统计,上半年海尔生物离心机跻身行业前十,总有机碳分析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继续保持国产第一和第二份额,血浆采集方案市场份额超50%,自动化用药市场份额跻身行业前三;此外,公司部分产品方案影响力在6月再创新高,安全柜系列取得市场份额第一,培养系列实现国产品牌行业引领。
这也带来了公司产业结构的优化——2025年上半年,海尔生物来自新产业(智慧用药、血液技术、实验室解决方案等)收入占比达47%,较2023年的38%提升近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司正逐步摆脱单一业务依赖,形成“传统业务稳盘+新业务提速”的双支撑格局。
而海尔生物所在的传统低温存储领域,放眼全球也依然有着可观的市场景气度。据IQVIA预测,全球药品市场规模2027年将达到1.9万亿美元。而低温存储环节正成为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作为“看家本领”,海尔生物的低温存储产品覆盖-196℃到+8℃全温区存储场景,也有着血液存储、样本存储、药品存储甚至药品空中转运等场景方案。与国际巨头Thermo Fisher、松下医疗相比,海尔生物的优势在于覆盖面广、解决方案完整,可以更快适应不同市场用户的差异需求。海尔生物也表示,低温存储产业自2024年下半年触底向上,有望随着行业形势的持续好转加速回暖。
新产业方面,首先是血液技术产业,国家层面持续强调“血液安全与可追溯”,海尔生物的血液技术产业也从“单一设备销售”升级为“智能设备+基础耗材+软件平台+增值服务”,构成行业内为数不多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其次是海尔生物的实验室解决方案产业,随着国内科研投入持续上升、医院实验室升级需求加快,其出货量和应用场景均有扩展。
最后,智慧用药产业则体现出海尔生物从“硬件制造”走向“平台生态”的意图,加速完善产品矩阵和全场景解决方案,推出医院药品“存转配发用”全流程数智化闭环方案等等。尤其是该产业开启了全球化突破——近期,海尔生物宣布与泰国第二大私立医院集团RAM医疗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其自动化产品与方案正式进军东南亚医疗市场,而东南亚智慧医疗市场正处于起步期,未来增量空间显著。
综合来看,四大产业构成了海尔生物的业务矩阵:低温存储是“底盘”,实验室解决方案提供“厚度”,血液技术贡献“弹性”,智慧用药注入“确定性”。在产业周期起伏中,这种业务结构的多元化,为公司提供了抗风险能力与持续成长的可能。
AI赋能与多产业协同的立体竞争
如果说短期利润是资本市场的“体检单”,那么技术布局则是企业的“核心骨肉”。海尔生物在半年报中也着重披露了公司AI底座的建设。
2025年上半年,海尔生物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61%,研发占营业收入的13.39%,保持在高投入水平。重点投入方向正是AI产品融合和新产品研发。中报显示,海尔生物已搭建“大模型—智能体—AI终端”的多层次AI底座,涵盖17个智能体集群,包括实验室安全智能体、补药智能体、细胞培养智能体等,实现AI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
具体看,在智慧用药领域,公司开发的IncGPT-Med模型,解决了医院药品管理“人工核对慢、出错率高”的痛点。结合自动化平台,药物抓取速度和精准度显著提升;在低温存储领域,公司针对生物样本库管理场景初步搭建IncGPT-Biobank模型,围绕样本“存-取-用”全场景,构建智能控温、动态盘点、智能备份等智能体,盘点效率和存取效率均有大幅提升,海尔生物提到,其低温存储产业在技术“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持续行业代际引领。
与之同步,海尔生物还升级了“四横四纵”开放式研发体系以释放技术潜力——以AI、自动化、智能化、材料四大通用技术为“横”,覆盖制冷、环境控制、分选分离、生物应用四大垂直技术为“纵”,构建“技术平台×产品矩阵×应用场景”的动态响应机制,精准适配细分市场需求。
这套体系的落地成效已初步显现:上半年新增天津、广州两大研发中心,强化技术壁垒;发明专利累计获批量同比增长48%,10类产品方案实现首发或首创,累计32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内核的持续进化和突破,不仅夯实了海尔生物的产品竞争力,更在国产化浪潮中打开全新想象空间。
由此,“立体竞争”的关键不再是单一参数的“更快/更省”,而是“在真实场景里能否把一次性的工程调优,变成可以标准化复制的方案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公司强调“模式引领、数智场景放大用户价值”的原因所在。
从国内到全球:AI价值的跨境兑现
在驱动公司产业场景不断裂变、技术突破向深的同时,AI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夯实更帮助海尔生物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落地开花”。在竞争加剧的行业环境下,海尔生物通过“一国一策”的路径,将技术与市场结合,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报告期内,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30%,其中第二季度收入规模与增速双双创下2023年以来单季新高。这一数据在行业低速增长背景下,尤为突出。
在国际市场,医疗体系的差异往往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海尔生物AI赋能的智能化方案和场景定制化服务的优势,能够更快适配不同国家的监管和应用场景,例如海尔生物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以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切口,来使公司全球化路径更具韧性。
这也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海外扩张模式:不仅是规模的复制,更是价值链的重塑。
而且顺着全球化维度看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可以看到“从产品出海到方案出海”的连续跃迁。
一端连着认证体系。报告期末,公司累计400余个型号获得境外认证,上半年新增16个型号获得境外认证。与此同时,去年公司专家被IEC PC 130医用低温存储设备项目委员会任命为医用低温存储设备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工作组(WG3)和术语与分类工作组(WG2)两个工作组联合召集人。这意味着公司在“可卖什么”“能去哪卖”之外,开始获得“应该怎么做”的行业话语权。
另一端连着本地化供给。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日本、巴西等5地本地化平台,目前已在英国、美国、新加坡、阿联酋等17个国家建立运营体系;多市场实现“高校-医疗-制药”的全渠道覆盖,南非TOP3实验室批量导入恒温、低温与生物安全柜系列方案,香港顶级学府导入离心机设备,韩国制药企业引入培养箱/安全柜/超低温系列方案。以国产方案进入海外高势能客户,标志着“可替代性-可优选性”的切换。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更清晰的逻辑:海尔生物正在通过AI技术的全球落地,把自身从“设备提供者”升级为“解决方案定义者”。这种升维,不仅让公司有机会在国际市场打开更大的空间,也反过来强化了其在国内市场的话语权。
此外,从中报现金流数据看,即便海尔生物上半年在全球市场开拓高歌猛进,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仍维持正值,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依然充盈,足以支持其研发投入和全球化扩张,也为公司战略执行提供了底层支撑。
回顾海尔生物的半年报,可以看到一条鲜明的战略主线:在低温存储稳固龙头的基础上,以AI驱动新产业崛起,再通过全球化和并购加速扩张,形成立体竞争格局。在这个过程中,短期业绩的波动只是表象,长期价值的积累才是根本。因为行业的未来,不仅是硬件的竞争,更是技术与生态的博弈。海尔生物的选择,或许正是下一个周期中决定格局的关键注脚。这也是其半年报背后,最值得关注的长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