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4 22:43:30 股吧网页版
“科创家”汇聚科创板 产学研融合加速孵化新质生产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何昕怡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何昕怡)科创板开市六年来,以制度创新和生态建设为抓手,为科学家创新创业培育沃土,并持续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推动人才创新优势向产业发展与国家竞争优势转变。

  数据显示,超六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四成科创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近三年合计推动1100余项合作项目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科创板的产学研贯通机制正在加速孵化新质生产力。

  “科创家”群体汇聚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关键在人才。纵览美股七大科技巨头,公司皆由技术拥有者创立。与之类似,科学家创业成为科创板的鲜明特色。一批兼具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领军人才,在科创板汇聚成流,共同书写着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的完整故事。

  其中,院士领衔企业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百济神州共同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带领公司耗费7年零5个月,研发出第一款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创造了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产品。

  同时,高校教授架起产学研桥梁。据统计,75家科创板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或总经理具备高校教授或博导任职经历,其中21人教龄超过10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支持下,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2001年牵头组建龙芯课题组,开启我国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的自主研制之路。2021年科创板上市时的35亿元融资,更是助力龙芯中科攻克多个中国“芯”自主可控里程碑。

  达梦数据董事长冯裕才拥有近18年的博导经历,从1988年率队研发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到带领公司成长为国内少数拥有全部源代码、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厂商,实现年营收突破10亿元,这段产业化征程跨越了近40载。

  人才夯实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基础

  技术突破的锐度,源于专业精耕的深度。据统计,科创板公司实控人中有约110位本科毕业于中国C9高校,其中,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分别有24位、16位和14位。若将统计范围扩展至董事长和总经理,毕业于中国C9高校的科创板“关键少数”将达到169位。

  科创板“关键少数们”的“校友集群”效应,正转化为板块的产业集聚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

  联影医疗创始人薛敏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他带领企业打破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国际垄断,推出世界首款2米PET/CT、5.0T全身磁共振等创新产品。而作为联影医疗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全球数字化X射线探测器龙头企业,奕瑞科技的实控人顾铁也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另据统计,近四成科创板公司“关键少数”(即实控人、董事长或总经理)有博士学位。19家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其中,生物医药企业占9席。超五成科创板公司“关键少数”的最高学历专业与公司主营业务直接相关,为企业的创新发展筑牢根基。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科创板公司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应用。数据显示,近三年科创板公司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超八成。

  从产学研合作形式看,超七成科创板公司联合985/211高校或中国科学院系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超四成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超三成共建实验室。例如,天合光能与复旦大学联合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光伏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建成以来已创造29次世界纪录,获得光伏行业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产学研融合加快了创新成果转化的步伐。近三年科创板公司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项目数量合计超4000项,其中,1300余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立项,1100余项已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

  例如,华海清科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整体看,科创板公司合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2024年当年新增发明专利数量就已经超过2万项。

  制度包容性激发创新主体发展活力

  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自开板以来,科创板持续发挥枢纽功能,有效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

  人才引进方面,科创板率先推出了更具适应性的股权激励制度,有力支持科技企业吸引、留住和鼓励人才。超七成科创板公司积极运用股权激励工具,已覆盖核心业务及技术人员超14万人。截至目前,科创板公司研发人员合计已超24万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近三成。

  资本助力方面,作为落实“科创板八条”的一项重要举措,2024年上交所在科创板先行先试再融资“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寒武纪、迪哲医药等11家公司申请再融资近280亿元,均投向创新药或芯片研发等项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