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A股市场科技股行情表现亮眼,科创板凭借政策扶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优势,成为本轮科技股上涨的核心载体。
截至8月11日,科创综指年内涨幅达22%,大幅领先沪深300、上证50、创业板指数等宽基指数;科创综指、科创100、科创成长等指数近期更率先创造去年“9·24”以来的新高点。
市场分析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科创板相关指数整体的上行行情,是资本市场对“科特估”逻辑的积极投票,显示市场资金正坚定看好这片“硬科技”的“新蓝海”。
科创板成为本轮科技股行情的中流砥柱
自开板以来,科创板坚守“硬科技”定位,历经六年磨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攀升至589家,总市值成功跨越7万亿元大关。
截至目前,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基因治疗等前沿细分领域均有公司布局,构建起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生态。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科创板“硬科技”企业的行业定位与高成长潜力,为本轮科技股上扬行情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AI领域为例,随着国产大模型DeepSeek取得颠覆性突破,带动AI资本支出显著增长,国产算力芯片、光芯片、软件应用等细分领域呈现高景气度,估值显著提升。有关数据显示,科创AI、科创芯片指数自“9·24”以来累计涨幅分别突破109%和95%。
上市公司及行业的成长性是估值的重要依据。以科创芯片指数重要成分股寒武纪、海光信息为例,凭借在芯片设计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两家公司迎来业绩兑现。
寒武纪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已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盈利,库存规模亦攀升至近28亿元。
海光信息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首次突破10亿元关口,期末合同负债超30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2.4倍,对日益旺盛的国内高端芯片市场需求形成了有效供给。
另一方面,科创板创新药企的股价表现也成为今年科技股行情中的一大亮点。
回顾今年,科创板创新药企喜讯频传。5月,三生国健与关联方一同将一款尚处临床阶段的PD-1/VEGF双抗候选药物,以首付款12.5亿美元、总金额60.5亿美元授权给辉瑞,创下国产创新药出海新纪录;同月,百济神州的百赫安、特宝生物的益佩生等5款新药同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商业化进程提速。
6月,超50项由科创板创新药企发起的临床研究成果亮相美国临床肿瘤学会2025年年会(ASCO2025),在研管线实力备受国际认可。
7月,百利天恒、迪哲医药披露新药研发喜讯,两家公司凭借全球首个完成III期研究的双抗ADC药物与中国首个独立研发在美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双双创造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8月,百济神州的拳头产品泽布替尼以125.27亿元的半年度销售额,成为唯一上榜全球药品销售额TOP50的国产创新药,进一步改写中国创新药“引进来”为主的历史。
分析人士表示,科创板创新药企扎实的研发管线储备、行业首创性的技术突破以及里程碑式的出海授权交易,充分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临床竞争力,有效催化了市场对创新药产业投资价值的认知与共识。
有关数据显示,科创新药指数自年初以来涨幅已突破75%,是上证生物医药指数年内涨幅的3倍多;成分股百利天恒、特宝生物、艾力斯相对发行价涨幅分别达到11倍、9倍和3倍。
资本市场对“科特估”逻辑的积极投票
上述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改革、创新、出海、并购”多线并进的发展优势,让科创板公司始终保有强劲有力的成长动能,也为科技资产定价提供更为丰富的估值锚。今年科创板相关指数的上行行情,正是资本市场对“科特估”逻辑的积极投票。
一方面,科创板公司以研发创新作为立身之本,业绩表现日益亮眼。自开板以来,科创板企业6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7090亿元,自2022年起已连续三年研发投入突破1000亿元。截至目前,板块合计形成研发专利超12万项,累计138家次公司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重要奖项。
众多科创板企业凭借核心技术突破,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实现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以半导体行业为例,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包括中芯国际等在内的晶圆代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中微公司等国产设备企业订单饱满,业绩稳步提升,估值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另一方面,科创板推出了一系列增强优质科技型企业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改革举措,为“科特估”逻辑的深化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今年,在科创板开板六周年之际,科创板迎来一系列重磅改革,其中,设置科创成长层是一大亮点。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这一举措为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投资潜力大的标的。通过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集中管理,也便于投资者更好地识别风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有关数据显示,当前已进入科创成长层的32家企业,7月日均换手率均值较2024年的均值提升约54%,远高于非成长层公司的提升幅度,流动性改善显著。
科创板指数产品引导长钱向“新”集聚
近年来,科创板指数产品数量与规模呈现跨越式发展,为资金投资“硬科技”提供丰富标的,有力推动了投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建设。
目前,科创板指数已达32条,构建起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策略的多层次产品矩阵,吸引约200万投资者参与配置;超80只境内科创板ETF上市,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科创板已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的板块。
据上交所介绍,随着科创板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创板指数产品呈现量质齐升的格局。
从质量上看,今年发布的多条科创板指数高度契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特征,成为投资者锚定科技创新风口、抢占产业升级先机的重要投资渠道。
例如,科创综指作为首只能够全面刻画科创板生态的指数,覆盖了科技产业链的多个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产业的整体发展脉络;科创民企指数、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的推出,则充分考虑了科创板民营企业占比超七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六成的特点,凸显民营经济与“小巨人”企业在科创板的支柱地位与增长活力。
从规模和数量上看,自2024年“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科创板新增57只科创板ETF上市,较政策发布前数量增加近2倍,基金产品规模涨幅超60%。
受益于政策扶持、产业趋势明朗,叠加AI、芯片、创新药、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持续火热,以科创板ETF为代表的指数化产品也成为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工具。
据了解,近年来,中长期投资者对科创板ETF的配置力度大幅提升,截至2025年6月底,合计配置规模已超400亿元。其中,保险和企业年金的持仓占比增长尤其迅速。从标的看,中长期投资者对跟踪科创50指数的ETF配置意愿较强,持仓市值和持仓户数已连续五年实现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