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昂微:多重风险叠加下的财务困局与经营隐忧
一、高杠杆担保链暗藏流动性危机
立昂微近年来持续通过担保为子公司融资,截至2025年9月,公司为控股子公司提供的担保余额仍高达25.17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31.58%。尽管较7月的32.34亿元有所下降,但这一比例仍显著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被担保对象中,衢州金瑞泓、浙江金瑞泓等子公司因12英寸硅片工厂持续亏损,2025年中报已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其经营稳定 存疑。更值得警惕的是,所有担保均未设置反担保措施,若子公司现金流恶化,上市公司将直接面临连带责任风险。例如,衢州金瑞泓向建设银行、宁波银行合计申请的2.5亿元借款,均由立昂微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 ,这种“兜底式”担保模式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尤为危险。
二、债务滚雪球效应加剧财务压力
公司债务规模正以失控态势膨胀。截至2025年3月末,总负债达111.35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20.96%,其中有息负债占比40.48%,财务费用同比大幅攀升。货币资金虽有23.37亿元,但流动负债规模已达28.21亿元,货币资金对流动负债的覆盖比例仅为82.84%,短期偿债能力捉襟见肘。更严峻的是,公司通过“借新还旧”维持资金链的模式难以为继——2025年8月,公司再度为衢州金瑞泓续 2亿元担保贷款,显示子公司偿债压力已传导至母公司 。这种债务滚雪球效应下,若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公司可能陷入“融资-亏损-再融资”的恶性循环。
三、库存高企与存货减值风险共振
作为半导体行业库存压力的典型代表,立昂微的存货周转效率已严重偏离行业正常水平。2025年一季度存货周转天数高达633天,即使中报存货周转率提升至1.14次,换算成周转天数仍需319天,远超半导体行业2023年Q2的183天平均水平。截至6月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12.66亿元,占总资产6.5%,其中12英寸硅片、射频芯片等产品因市场需求疲软面临持续减值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仅为18.98%,显著低于行业龙头沪硅产业的25%以上 ,若未来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存货减值可能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
四、业绩持续恶化暴露经营短板
尽管2025年中报营收同比增长14.18%至16.66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亏损1.27亿元,同比降幅达90%,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1.16%暴跌至11.14%。这种“增收不增利”的背后,是多重经营困境的集中爆发:衢州、嘉兴12英寸硅片工厂因产能利用率不足持续亏损,拖累整体毛利率;化合物半导体射频芯片业务受手机订单下滑影响,出货量同比环比双降,公司被迫调整产品结构转向高价值领域,但转型成效尚未显现。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4年已亏损2.66亿元,若2025年无法实现盈利,将面临退市风险警示 。
五、行业下行周期中的生存挑战
当前半导体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全球主要厂商平均库存天数仍达116天,较五年历史中位数高出22天 。立昂微身处的细分领域同样承压: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导致功率器件价格持续走低,而公司寄予厚望的射频芯片业务又遭遇手机HBT产品订单锐减,被迫转向低轨卫星、机器人等新兴市场,但这些领域的需求释放尚需时间。更严峻的是,行业竞争格局正在恶化——国内同行加速扩产,海外巨头通过价格战挤压市场份额,而立昂微的技术迭代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均未展现出明显优势。
六、风险化解的关键变量
尽管公司提出“优先选择高价值订单”“加快海宁东芯产能释放”等应对策略,但实际效果存疑。短期来看,若12英寸外延片订单饱满的态势(9月机构调研显示出货量同比环比双增)能持续,或可缓解部分压力;中长期则需观察化合物半导体业务转型成效及库存去化进度。然而,在行业周期下行、公司财务杠杆高企的背景下,任何战略调整都可能因资金链紧张而功亏一篑。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两大信号:一是存货周转天数是否降至200天以内,二是有息负债率能否控制在40%以下,这两大指标将直接反映公司风险化解的实际进展。
结语
立昂微正站在经营拐点的十字路口:若行业周期如期复苏,公司或能凭借产能优势迎来转机;但若库存压力持续、债务危机爆发,当前股价可能仍处估值高位。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公司现金流改善、存货去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前,需对这一高风险标的保持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