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晚间,国光连锁(605188.SH)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董事长胡金根,实际控制人之一兼董事、副总经理胡春香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501.2万股(占总股本的2.99%)。
上述公告显示,胡金根和胡春香为兄妹关系,两人减持原因均是“个人自身资金需求”,减持期间为减持计划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90日内(即2025年9月26日至12月25日),减持价格将根据减持时的二级市场价格确定,且不低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价4.65元/股。
8月至今,国光连锁股价大幅上扬,若以9月4日收盘价21.95元/股来计算,胡金根兄妹两人通过此次减持最多将套现近3.3亿元,该数字超过国光连锁过去五年归母净利润总和(2020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总和为1.72亿元)。
虽然国光连锁在公告指出,本次减持计划系正常减持行为,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持续经营等产生重大影响。不过,9月5日,国光连锁股价开盘便触及跌停。截至当日收盘,国光连锁报19.76元/股,较前一交易日下跌9.98%,公司市值降至99.07亿元。
对此,国光连锁证券部工作人员9月5日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称,当前公司实控人持股比例很高,这点减持对公司来说不存在很大的影响。对于公司股价下跌应当理性看待,当前公司股价确实有些虚高。此次下跌也能帮助公司向合理的估值回归。
此外,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实控人家族在高位精准减持,虽合法合规,但时机敏感、金额巨大,容易引发市场对其动机的质疑,并对公司声誉和股价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实控人高位减持
资料显示,国光连锁成立于2005年11月,总部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主营业务为连锁超市、百货商场的经营,门店分布于吉安市、赣州市和宜春市,于2020年7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江西省零售行业首家上市企业。
从股权结构来看,国光连锁由实控人家族绝对控股。胡金根及其一致行动人(妻子蒋淑兰,儿子胡志超、胡智敏,妹妹胡春香以及控股公司江西国光实业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国光连锁85.37%的股份。
根据公告,此次减持前,胡金根共持有2.07亿股国光连锁股份,占公司股本总数的41.29%;胡春香则持有1077.20万股国光连锁股份,占公司股本总数的2.15%。上述股份均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取得的无限售流通股。
按照减持计划,胡金根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250.6万股,占公司股本总数不超过2.49%;胡春香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50.6万股,占公司股本总数不超过0.5%。
值得注意的是,经时代周报记者向上述国光连锁证券部工作人员确认,此次是该公司上市以来实控人首次减持公司股票。
事实上,胡金根等实控人早早就已具备了减持条件。国光连锁招股书显示,胡金根等实控人曾承诺上市后36个月内不转让IPO前股份,也就意味着,其锁定期于2023年7月便到期。
胡金根兄妹选择此时减持或与近期国光连锁股价大幅上涨有关。8月20日—9月4日的12个交易日内,该公司共斩获了6个涨停板,股价累计上涨76.59%。截至9月4日收盘,国光连锁股价报21.95元/股,创上市以来新高。
若拉长时间来看,8月5日—9月4日,该公司股价涨幅高达103.2%,在一个月内实现翻倍。
市盈率TTM一度超过3000倍
虽然股价大幅上涨,但支撑股价的公司基本面并未发生明显改善,
过去几年间,和其他上市商超企业一样,国光连锁的利润情况连年下滑。2020年—2024年,国光连锁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3012.45万元、1880.95万元、1452.39万元、267.02万元,同比下滑7.41%、71.58%、37.56%、22.78%、81.62%。
今年上半年,国光连锁的情况有所好转,实现营业收入14.48亿元,同比增长6.50%;归母净利润1989.79万元,同比增长4.15%。
不过,分季度可以发现,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尚未真正恢复。今年二季度,该公司依然出现亏损,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85.11万元。
同时,该公司毛利率仍持续承压。上半年,国光连锁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7.62%,较2024年同期下滑0.54个百分点。
以9月4日收盘价计算,国光连锁的市盈率(TTM)高达3177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国光连锁的本轮上涨,柏文喜认为,主要受益于近期消费刺激政策出台推动零售板块热度持续攀升。同时,公司总市值较小,流通盘有限,容易被资金撬动。
此外,时代周报记者也注意到,在国光连锁本轮大涨过程中,不乏量化基金与知名游资的现身其中。
Wind数据显示,8月20日—9月4日,国光连锁累计5次登上龙虎榜,吸引了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等量化基金常用席位,以及银河证券北京中关村大街证券营业部、国泰海通证券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营业部等多个知名游资常用席位参与。
柏文喜提醒称,上涨更多是资金推动下的题材炒作,而非基本面改善驱动,存在明显的非理性泡沫特征。投资者应高度警惕其中的估值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