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预制菜的热情似乎正在降温。近期,多家预制菜企业公布了上半年业绩,其中,有着“预制菜第一股”之称的味知香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营收微降,归母净利润下滑约四成。此外,曾凭借预制菜业务实现业绩增长的速冻食品龙头企业安井食品,也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净利下滑,其中预制菜业务增速已出现明显放缓。原材料成本上涨、行业竞争加剧成为上述企业在财报中重点提及的内容。业界认为,随着预制菜龙头企业的业绩集体踩下刹车,预制菜行业正进入一个新的调整阶段。
财报各有忧愁
从财报数据来看,味知香上半年实现营收3.43亿元,同比增长4.7%;归母净利润为3195万元,同比下降24.5%。与此同时,公司毛利率同比减少4.02个百分点至20.83%。另一家预制菜龙头企业千味央厨的业绩同样并不乐观。上半年,千味央厨实现营收8.86亿元,同比下降0.7%,归母净利润为3579万元,同比下降39.7%。
此外,自2018年起开始布局预制菜,并将其作为第二增长曲线重点打造的安井食品,同样面临业绩压力,上半年公司营收微增0.80%至76.0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5.79%至6.76亿元,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净利下降。具体来看,公司上半年预制菜业务9.4%的增速,较2023—2024年29.84%、10.76%的高速增长已有所放缓。
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上述几家企业提到影响业绩的共同原因。味知香方面表示,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了利润空间。千味央厨也在财报中提及,“原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利润的影响显著,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利润压力仍然较大”。安井食品方面则表示,“主要源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如鱼糜、小龙虾价格攀升)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促销力度加大,进而挤压利润空间”。
其实,从过往财报来看,受行业竞争加剧、产品销量下滑与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味知香和千味央厨近两年业绩已经有承压的表现。2023—2024年,味知香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5.42%、35.36%。2024年,受市场竞争加剧、客户压价与成本上升影响,千味央厨的归母净利润也出现了37.67%的下滑。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预制菜头部企业业绩集体踩下刹车与整个行业从高速增长迈向结构性调整阶段的周期性规律密切相关。过去几年,在餐饮工业化、连锁化的趋势推动下,预制菜行业迎来资本与产能的快速扩张,形成了以B端降本增效为核心逻辑的增长模式,随着企业意识到对B端的高度依赖,也开始将重心放到新业务与新渠道的拓展等方面,行业正迈入一个新的调整阶段。
C端转化率有待提升
成本承压之外,部分品牌的经销网络也出现收缩。
据《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有85%以上的预制菜产品销售至B端,主要买家是连锁餐厅、酒店等企业。
以B端客户为主的千味央厨曾在2024年财报中指出,尽管餐饮连锁化率持续提升,但整体消费更趋理性,性价比成为主导,面向消费端降价促销的连锁餐饮企业,开始向上游压缩采购成本,加大了供应链企业的经营压力。财报数据显示,千味央厨上半年经销商数量从去年同期的1953家减少至1591家,净减少362家。而主要面向C端的味知香在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销商数量净减少160家至2917家。
不过,千味央厨、味知香抓住新型零售业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机遇,正积极在新型零售渠道发力。千味央厨在保持餐饮大客户业务的基础上,与国内大型KA卖场如盒马、沃尔玛等取得合作。味知香的产品也已成功入驻胖东来等部分知名商超,并覆盖了线上买菜平台。据了解,味知香上半年在来自商超渠道的营收同比增长155.55%。
事实上,预制菜在C端市场已有一定声量,不少消费者为了省时省事,会主动选择一些大品牌的预制菜来“对付一口”。不过,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过往对于预制菜的刻板印象仍有待改善,一位长期独居的消费者表示,“对于我来说,预制菜还是简便和难吃的代名词,一般不会主动去购买这类产品”。
对此,江瀚给出自己的看法,“这说明预制菜企业在品牌溢价与消费者信任构建上尚未突破,C端转化率还比较低”。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预制菜行业目前是政策端在推动、资本端在赋能、产业端在加码,但在消费端,目前消费者对预制菜尚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及充分的认可。
去年新增注册企业1.3万家
预制菜还是风口吗?至少数据没否认。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至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行业规模持续扩张,同时也有企业不断加码。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总数已超过2.8万家,仅过去一年新注册的企业数量便高达约1.3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数量激增、市场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曾出现执行标准不统一、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行业乱象。2024年3·15曝光了“槽头肉”制作预制菜,引起了消费者对预制菜原料质量的担忧,也对行业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等进行界定,其中,明确不含防腐剂、经过工业化生产、加热或熟制即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才算预制菜。
2025年2月起,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作出更严格的规范。预制菜生产企业须依据新标准调整产品配方与标签标识,并明确承诺“不添加防腐剂”,以全面提升产品安全性。
朱丹蓬认为,以上相关规定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整个中国预制菜行业的门槛,让没有品牌效应、没有规模效应、没有粉丝效应、供应链不完整的企业不能参与到整个市场的竞争中,这为整个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以及规模化发展奠定了顶层设计的基础,不过未来还需进一步出台更规范、更具约束力的国标(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就半年报与预制菜业务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分别向味知香、千味央厨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