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晚间,正和生态(605069)发布2025年半年报,核心业绩显著改善:报告期内营收1.71亿元,实现稳步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13.90万元,同比成功扭亏为盈,为公司长远发展注入强心剂。
回款攻坚+降本增效,双向发力实现盈利“翻身”
上半年盈利转正的背后,是正和生态在 “回款攻坚” 与 “降本增效” 上的精准发力。政策层面,2024-2025年中央持续推进化债政策,近期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进一步为企业回款提速,公司部分重点项目已纳入国家化债计划并明确付款节点;执行层面,公司以诉讼为关键手段破解回款难题:此前荆州、太原、白银、曹妃甸等项目已通过诉讼实现成功回款,为资金回收积累了有效经验;近期公司针对唐山、莆田项目正式提起诉讼,以主动举措全力推动资金回收工作取得突破。
上半年公司全口径回款达3.42亿元,其中太原、荆州项目应收账款陆续到账,该部分回款同步冲回此前计提的资产减值,直接为当期利润形成正向贡献。
与此同时,公司通过聚焦北京、江浙等优质区域市场,优化运营机制、压缩非必要开支,实现成本费用同比大幅降低,盈利空间显著提升,为扭亏为盈奠定坚实基础。
锚定政策机遇,业务升级打开增长新空间
面对传统生态环境行业瓶颈,正和生态紧扣国家战略方向,在两大业务领域实现突破。第一,生态型水利设施,抢占政策红利窗口。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洪涝灾害风险,国家持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尤其 2025年7月北京密云特大暴雨后,首都水网建设加速推进。公司立足生态环境业务优势,聚焦北京等资金状况良好的区域,重点布局生态型水利设施业务,在保障水利安全的同时,提升设施防灾减灾、生态服务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抢占“生态+水利” 融合的新市场。当前这一业务升级战略成效初步显现: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订单呈现出“北京重点区域市场项目占比较大”以及“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数量多”的显著特点,印证了公司业务升级方向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
第二,“生态 + 文旅”激活滨水空间多维价值。在促消费政策导向下,文旅产业市场空间快速扩容,城市滨水空间成为消费新场景。依托多年滨水空间设计、策划与建设经验,公司升级打造城市滨水客厅及文旅景区运营业务,助力地方政府盘活存量生态资产,推动其从 “单一生态功能” 向 “经济+社会+生态” 多维价值转化,培育新的营收增长点。
目前公司计划先以自有的贵州六枝特区无界云度假区为起点开展试点运营,同时联合北京海淀、通州、朝阳等区域推进城市滨水客厅项目,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此外,公司今年与燕山文旅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迁安市生态修复、文旅融合发展及GEP核算示范项目,助力迁安实现从“钢铁之城”到生态文明示范之城的战略转型。
押注AI技术革命,科技赋能构建核心竞争力
紧跟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导向,正和生态将 AI 技术作为业务升级的核心引擎。2025 年上半年,公司联合智谱 AI 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重磅发布 “AI知识库” 与 “国内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垂直大模型 ShorelineGLM”:知识库作为企业内部信息存储、技术升级与商业拓展的关键工具,可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助力降本增效;ShorelineGLM能精准诊断海洋生态退化症结、动态预测修复成效,推动海洋生态修复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 + AI” 双轮驱动,大幅提升工程科学性与效率。
此外,公司正推进智能机器人在水务环境治理、城市滨水空间文旅场景的创新应用,加速智能装备布局,以科技赋能强化行业竞争力。
展望未来,正和生态将持续深化“主业夯实 + 新动能培育”战略:一方面,聚焦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滨水客厅及文旅景区两大核心主业,通过精准拓展优质订单、持续完善项目交付能力、全力推进回款落地,不断巩固业务基本盘;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河湖海洋大模型的研发投入,同时积极拓展机器人在水务环境治理及文旅的应用场景落地,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赛道培育新增长极。为匹配新业务转型的资金需求,下半年公司将继续以诉讼为重要手段,高效回笼资金,为新业务转型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通过多业务协同发力,公司将进一步提升经营弹性与抗风险韧性,为长远高质量发展积蓄充足动能。(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