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知名连锁药店,越开店越亏?
8月25日晚间,零售龙头老百姓(603883.SH)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老百姓实现营业收入107.74亿元,同比下降1.51%;归母净利润为3.98亿元,同比下降20.86%。
对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原因,老百姓在中期报告中指出,系新零售业务销售占比增加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及研发费用化金额同比增加。
如今,从扩张狂欢中走出来的连锁药店,却面临着与日俱增的盈利压力。门店赚钱越来越难,药店上市企业要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越开店越亏?
中期业绩公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老百姓实现毛利率33.08%,同比下降1.24%;净增加门店108家,其中加盟门店净增加305家,直营门店净减少197家。
为什么持续的门店扩张却换来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一方面,老百姓的单店营收在下滑:报告期内,该公司的医药零售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30%,毛利率同比下滑1.07%。
另一方面,各药房在各区域内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频繁的促销与价格战同样压缩着利润空间。根据中康数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零售药店延续闭店趋势,环比净减少约3000家药店,门店数回落至70万以下。随着市场淘汰出清,药店的店均服务人数有望持续上升。
根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长达数年的狂飙后,代表性零售药店上市企业在2024年集体猛踩刹车,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且颓势延续至2025年上半年。
财报显示,2024年,老百姓、国药一致、漱玉平民、大参林、健之佳等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44.13%、-59.83%、-241.9%、-21.58%、-69.08%;2025年第一季度,上述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21.98%、-15.63%、143.85%、15.45%、-35.85%。
商誉“吞噬”利润
业绩承压下,老百姓的负债压力明显加大。2025年上半年,老百姓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为10.93亿元,长期借款为13.21亿元。
同时,频繁并购导致的商誉激增或会为上市公司带来更大的风险。截至2025年上半年,老百姓商誉总额达到57.63亿元,同期,该公司净资产仅为67.33亿元。若未来并购标的盈利出现浮动,或会面临大规模商誉减值风险。
对此,老百姓董秘冯诗倪在业绩解读会上表示,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系新店数量增加、新店仍处于业绩成长期和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所致;2025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原因系新店成长期亏损、闭店损失和新增折旧摊销。
“解押再质押”
在对外交出一份业绩不佳的财报后,老百姓却公布了减持计划。公告显示,控股股东医药集团计划在2025年5月28日至2025年8月27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或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2280.29万股,占总股本的3%。按公告当日收盘价测算,上述减持后,医药集团将套现约4.51亿元。
对于上述减持操作,医药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减持系调整资产和融资结构,降低股票质押率。2025年6月27日,医药集团将其持有的老百姓3211万股股份质押给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湘江支行,质押期限三年(至2028年6月30日),资金用途为“自身生产经营需要”。
记者注意到,上述质押实为“解押再质押”。医药集团在同日先解除质押给建设银行湘江支行5111万股的旧质押,后又重新质押部分股份。实际上,股票质押的“还旧借新”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手段,可缓解上市公司股东的短期资金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的创始人谢子龙、陈秀兰夫妇正是控股股东医药集团的实控人。在老百姓大药房高歌猛进大规模扩张的几年中,医药集团多次进行减持。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期间,医药集团已累计套现逾10亿元。
事实上,2025年年初至今,医药集团已进行三次解押与质押上市公司股票的操作。截至6月30日,医药集团累计质押上市公司股份数量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62.04%,占老百姓总股本比例的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