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技术参数的突破性验证
1.锂提取效率显著领先
现有技术中,酸浸法锂浸出率普遍低于75%,而索通通过"选择性浸出"工艺实现锂元素总回收率>85%,部分实验室条件下甚至可达98%。这一指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且全流程无氟化物排放,解决了传统酸浸法HF污染难题。
2.全流程绿色化与资源循环
该技术通过"物相转型—选择性浸出—除杂—提锂"工艺链,实现电解质中氟、铝等元素的协同回收,提锂后的电解质可返回电解槽循环使用,使吨铝电耗降低150-200kWh,槽寿命延长1-2年。这种"固废减量化+资源增值化"的双重效益,符合欧盟《新电池法》对低碳原料的要求。
3.产品质量达到电池级标准
产出的碳酸锂纯度达Li2CO3-0级(≥99.5%),满足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正极生产需求,而传统工艺生产的碳酸锂常因杂质超标需额外纯化。
二、经济模型的重新校准
用户原始数据存在关键参数偏差,需基于行业实际数据修正:
指标 用户假设值 行业实际值 修正后计算结果
吨铝电解质产生量 140吨 0.14吨(20kg过剩量+120kg补充量) 616万吨(4400万×0.14)
电解质锂含量 1.5% 3%-10%(高锂槽可达9%) 按3%计为18480吨
碳酸锂价格 10万元/吨 2025年预测7-8.5万元/吨[__LINK_ICON] 按8万元/吨计算
年产值 42亿元 - 81.6亿元(10.2万吨×8万)
修正后,若锂回收率85%,可产出碳酸锂10.2万吨(18480×85%/18.67%),按8万元/吨计算年产值达81.6亿元。考虑到电解铝企业可通过降低电耗(吨铝节约电费约120元)和延长槽寿命(单槽节约成本约500万元)获得额外收益,实际综合效益
索通发展:聚焦锂资源,率先实现“提锂技术”对铝工业固废的产业化应用
9月7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从复杂铝电解质中提取锂盐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评价会议在北京召开。评价会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教授、资深工程师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在行业中推广应用。专家指出,该成果的应用不仅为我国高锂高硅铝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更为新能源产业低碳发展开辟了全新思路。

铝-锂跨界协同的创新需求,实现锂元素从“铝工业负担” 到“新能源资源” 的华丽转变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迅猛发展,锂资源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锂消费国,当前锂需求量已占全球总量的约45%,据行业预测,2030年这一份额将突破 50%,成为全球锂资源消费的核心引擎。然而,资源禀赋的“短板”却始终制约产业发展——我国锂资源储备仅占全球的6%,2024年锂原料对外依存度仍高达72.4%,“需求大国”与“资源小国”的矛盾,让新能源产业面临供应链安全的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铝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2024年电解铝产量达44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8%,在这庞大产能的背后,锂元素对电解槽的影响日益显著,已成为制约铝工业稳健前行的关键因素。据行业统计,以国产铝土矿为原料产出的氧化铝,60%以上含有锂盐。随着电解铝企业长期大量使用国产含锂氧化铝,锂元素源源不断进入电解槽内的电解质体系并持续富集。当电解质中LiF %>7%wt,就会严重干扰电解槽内的电化学反应平衡,吨铝电耗也随之增加 150 - 200kWh。另一方面,锂含量超标使电解质的腐蚀性显著增强,对电解槽内衬的侵蚀速度加快,使槽寿命缩短。
正是由于新能源产业对锂资源迫切需求,而铝工业却被高锂电解质问题困扰,催生了铝-锂跨界协同的创新需求,实现锂元素从“铝工业负担” 到“新能源资源” 的华丽转变。

双轮驱动:
锂资源+铝工业的协同价值凸显
在国家政策及科技计划支撑的背景下,索通发展携手东北大学投入了铝电解技术复杂电解质工艺优化与应用的相关研究中。为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双方成立了“索通-东北大学低碳智造科学技术研究院”。2023年3月,千吨级的实验线在索通发展山东临邑基地研发中心投入运行。

索通发展山东临邑基地
“从复杂铝电解质中提取锂盐新技术”中试生产线
经过了多轮优化和技术迭代,已形成一套 “铝用固废低碳提锂” 的完整工业化技术体系,创新性提出“选择性浸出”工艺,通过“物相转型—选择性浸出—除杂—提锂”,从复杂铝电解质中提取锂盐制备碳酸锂。该技术工艺成熟度高,技术指标优异:锂元素总回收率>85%,碳酸锂指标达到Li2CO3-0级要求,全流程绿色环保,无三废产生,工艺先进,能耗低,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使用经提锂后的电解质体系可有效提高铝电解电流效率1%左右,吨铝电耗降低150-200kWh,同时延长槽寿命1-2年;该技术生产的碳酸锂产品成本及碳排放均远低于传统锂盐生产工艺,欧盟《新电池法》强调电池产品应具备更低的碳足迹,该项技术所生产的碳酸锂作为电池关键原料,能够有效支撑低碳电池的生产需求,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一条 “不依赖原生矿” 的低碳锂资源路径,实现了 “铝工业减碳” 与 “新能源补链” 的双向共赢。
跨界融合:
共建低碳智造新高地
索通发展未来将持续依托“索通-东北大学低碳智造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继续聚焦铝产业链与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碳智造方向,致力于在绿色工艺、资源循环、高端材料等领域不断突破,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

稿 件:碳通科技 高 杨
编 辑:行政管理中心
审 核:证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