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色金属报】深耕碳材料领域 引领绿色国际化发展——访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郎静
当前铝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过去粗放式的增长,转向更低碳、更协同、更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铝冶炼的核心材料,预焙阳极产业也面临着供需变化、标准提升和“双碳”目标的多重挑战。
为更清晰地把握产业转型方向、寻找破局之路,在阿拉丁中国铝业峰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通”)总裁郎静。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索通在专业深耕、国际化拓展和绿色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为大家解读铝和预焙阳极行业的趋势与机遇;同时也通过探索索通在技术突破和低碳转型中的实践,为更多企业提供参考,共同推动产业链走向更绿色、更高效、更有竞争力的未来。
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郎静
铝行业与预焙阳极行业
发展态势洞察
记者:当前铝行业发展主线发生转变,您如何看待其整体发展态势?同时,预焙阳极行业在供需格局和技术发展上又有哪些新变化?
郎静:这几年铝行业的发展主线已从以往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低碳化、协同化和全球化等方面。国内电解铝总产能有指标上限,大约是4500万吨。很多龙头企业,像中铝、魏桥、信发等,现在都把增量布局到具有资源和能源优势的地区,比如拥有充足矿产或绿色电力的西部地区和海外市场,民营企业也纷纷“走出去”。一方面,国内铝土矿等资源储备有限,新增产能空间受限;另一方面,新兴领域如新能源车、光伏储能等对高性能铝材的需求上升,推动产业链向更高质量延伸,铝产业已告别粗放增长,迈向更绿色、更协同、更国际化的新阶段。
所以,预焙阳极行业的供需关系正变得更加国际化,国内外市场联动增强,随着铝冶炼产能向海外布局,阳极供应也需面向全球平衡。同时,下游客户对阳极产品质量要求显著提高,行业标准走向高端化。以前国内对阳极质量关注没那么严格,检测指标单一,但近几年铝企业转型升级,对阳极性能指标要求更高,比如500千安培以上的大电流电解槽日益普及,甚至有企业试验600千安培工艺,电流密度越高,阳极性能要求越严苛,除传统指标外,杂质含量等理化指标也非常重要,国内大型铝厂也开始密切关注阳极使用寿命、残极率等细节。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仅生产产品,还围绕客户需求调整策略,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进数字化升级,以“绿色驱动、全球共举”为导向,增强自身竞争力。
索通发展战略、定位
及国际化能力保障
记者:索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定位是怎样的?在推进国际化战略过程中,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保障战略落地?
郎静:索通的战略方向非常明确,专注碳材料领域深耕发展,未搞跨界多元化,坚持把预焙阳极主业做到极致,以成为全球领先的碳材料企业为企业愿景,尤其在高端碳材料领域树立标杆。一方面,持续聚焦主业,扩大和优化预焙阳极产能;另一方面,拓展相关领域,比如,建立全球原料贸易体系,保障原材料供应,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下游客户生产改进,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形成紧密合作关系。索通的定位不仅是阳极产品供应商,更是碳材料综合服务商。未来,索通会适当孵化新的碳材料业务方向,提前布局下一代碳材料技术,培育新的增长点,立足碳材料主业,放眼全球,力争在相关领域保持领先。
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首先要“硬气”,具备过硬本领,索通重点从两个方面夯实能力。一是推进智能制造,未来海外发展不能靠人海战术,需靠先进的装备和技术。近年来,索通对现有工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建基地按智能工厂标准布局,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减少人工依赖,既能应对海外用工问题,又能提高工艺稳定性;逐步打通生产线数据,让国内外基地联网协同,也开始积累生产大数据,为将来引入AI优化工艺做准备,建设智能工厂是提升硬实力的必由之路。二是加强组织和人才建设,“走出去”最终要靠人。索通提前布局国际化人才储备,培养懂外语、通晓当地文化和法律的人才,优化内部管理流程,适应海外运营,根据当地情况调整管理机制。民营企业更注重提高人才密度和梯队建设,通过内部培训和人才引进,保障关键岗位人才接续。同时,针对新生代员工需求,在企业文化和用人制度上更加人性化,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人员稳定性较好。此外,在出海项目方面,索通坚持谨慎原则,借鉴行业先行者经验,充分评估地区政治和市场风险,谋定而后动。
绿色低碳转型
与技术创新实践
记者:在绿色低碳转型和技术创新方面,索通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果?
郎静:索通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技术创新,近年来取得不少成果。在节能降耗方面,索通自主改造焙烧炉等关键设备,新改造的焙烧炉优化结构和燃烧控制,天然气单耗有效降低,能效大幅提升,各生产基地也推行了一系列节能技改措施。山东工厂率先上线碳排放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控制碳足迹,是行业内首家上线碳排放管理系统的阳极企业,虽然目前国家对中间材料企业无强制减排要求,但公司高层高度重视,主动先行。
在清洁生产和工艺革新方面,索通持续发力,车间粉尘治理做到极致,生产现场洁净无尘,曾有媒体记者穿白衬衫参观车间后,衣服仍一尘不染。索通还布局了几个尚未公开的新项目,聚焦更低碳的阳极生产新模式,与国外顶尖团队合作研发,大幅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此外,索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专门成立“碳通”团队,引进博士人才,致力于绿色低碳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完善。索通还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各基地实施余热发电和回收利用项目,山东分公司等用高温余热发电,湖北工厂尝试用低温余热供暖保温,寒冷地区将余热用于采暖或工艺保温,力求“应收尽收”。通过这些举措,索通降低了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实现降本增效,在行业内绿色发展的领先优势逐步显现,努力为铝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为下游客户创造
价值与合作共赢模式
记者:索通如何为下游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郎静:索通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共赢。首先,不断提高阳极产品性能,延长客户使用周期。阳极寿命延长后,客户更换频次下降,采购量相对减少,但能降低电解槽停槽、换极的损失和能耗,使综合成本下降,这给客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也是索通作为供应商的责任。
其次,注重提升供货和服务的稳定性,降低客户隐性成本。索通尽最大努力确保按期稳定交付,保障客户生产不中断、不掉链子。而且,对于新上线的铝厂客户,索通会提前介入提供技术支持。在新电解槽启动阶段,工况不稳定,索通会充分沟通客户的槽型特点、工艺参数,推荐最适合的阳极产品,并派技术团队现场指导,帮助客户将试生产阶段可能出现的损耗降到最低。
索通不只是卖产品,更与客户并肩协作,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降耗。在长期合作中,索通与众多客户形成了紧密的伙伴关系,大家有困难互相支持,新需求共同研发解决。索通坚信,只有客户成功了,索通才能成功。所以,索通文化强调与客户共成长,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信赖,实现双方长久共赢。
全球铝产业趋势
对预焙阳极行业的影响
记者:全球铝产业有哪些趋势会对预焙阳极行业产生影响?
郎静:当前,全球铝产业格局变化对阳极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主要有5个方面影响。一是产能布局全球化,国内电解铝产能“天花板”已近,新增量主要在海外和资源富集地区,这意味着阳极行业也要跟着“走出去”,为海外铝厂提供配套供应,这对供应链韧性和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运输距离延长、服务半径变大,小批量、快响应需求增加,倒逼阳极企业提升全球协同能力。
二是行业整合加速,未来3~5年,预焙阳极行业可能经历一轮洗牌,一些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的产能将面临淘汰。无论是市场全球化竞争,还是日益严格的环保能源政策,小厂的灵活性优势可能抵不过其在品质、成本上的劣势,阳极行业可能像钢铁、水泥行业那样走向集中度提升的道路。
三是环保与能源政策趋严,许多地区对高耗能产业设定了更高的门槛,有的省份要求电解铝企业使用一定比例清洁能源,不具备清洁能源条件的中东部地区产能正逐步外迁,河南就是典型案例,未来不排除山东等其他缺乏清洁能源的地区出现类似趋势。这要求阳极企业调整市场布局,跟随客户走向有能源优势的地方,同时,自身要满足各地日趋严格的环保标准。
四是客户要求更加多元深入,下游铝企业更重视阳极对其生产效率和减排的影响,不再满足于“买产品”,希望供应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比如:阳极寿命更长,能带来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少碳排放,客户更倾向选择这类产品。因此,索通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延长寿命,并提供数据支持、技术服务,帮助客户优化运行,提高客户黏性,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五是原材料供应变数增大,索通阳极生产高度依赖石油焦等上游原料,其成本占总成本的70%~80%。近年来,石油炼化行业装置改产、环保政策限制高硫原料进口等,优质石油焦供应趋紧,未来可能出现阶段性短缺,给阳极行业带来成本压力。对此,索通提前布局全球原料采购体系,派出团队在海外稳定供应渠道,一旦国内原料不足可从海外调剂,谁能拿到稳定且优质的原料,谁就在竞争中拥有主动权。
在行业转型大潮中,大型阳极企业因技术实力强、管理规范、品牌和服务完善,受益更多,行业集中度和健康度也会提升。索通坚持诚信经营,即便在2023年行业低谷时,也保持了满负荷生产,优先保障老客户订单,从未出现供货中断,赢得了客户信赖,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双碳”目标影响
及公司应对举措
记者: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及相关产业政策,将对行业产生什么影响?索通有何应对举措?
郎静:“双碳”目标对我们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竞争力的必答题。制造业必须相应转型升级,这会带来多方面影响。首先,环保与能耗法规会越来越严格,逼迫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工艺,这在电解铝行业已非常明显,绿色电力、循环经济将成硬性要求,阳极等配套行业也需同步降耗减排,否则会拖累下游实现“双碳”目标。
其次,产业布局会进一步优化调整,缺乏清洁能源的地区高耗能产能正向我国西部及海外转移,未来新建电解铝项目大多会选址在水电、光伏等资源丰富的地点。欧洲一些国家已要求铝产品100%使用清洁能源生产,我国若要在碳中和节点前实现同等目标,在东部和中部不具备清洁能源条件的传统产能必须寻求转型出路。
再次,国际贸易壁垒逐步显现,欧盟的碳关税等政策可能追溯供应链的碳足迹,未来索通把阳极产品出口到欧美,可能要说明生产过程使用绿电情况,否则进口方可能施加额外费用或限制,这倒逼索通尽早布局低碳生产,必要时可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利用当地清洁能源满足国际市场准入要求。
面对这些趋势,索通“两条腿走路”应对。一方面,提升国内现有产线的环保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身碳排放。索通通过余热发电、自有电力等措施,阳极生产本身耗电不多,外购电很少,碳排放压力相对比电解铝产业小,但索通不会止步,会继续推进绿色改造,提前达到更高减排标准。另一方面,索通积极谋划国际化布局,把生产网络延伸到能源友好型地区,若未来某国有丰富清洁能源且政策稳定,不排除在当地建厂供应周边市场,这既响应“双碳”目标,也能对冲贸易风险。
“双碳”目标将加速行业优胜劣汰,谁在低碳转型上走在前面,谁就能获得新竞争优势,提早布局绿色发展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中掌握主动权。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主管部门也密集出台相关文件,严控高耗能行业无序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这些政策对铝行业形成利好,有助于避免产能过剩、效益滑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目前,有色金属板块相对景气,对经济支撑作用突出,但索通居安思危,按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自己。索通会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之路,发挥稳健发展优势,为行业做好表率,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企业发展愿景。

来 源:中国有色金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