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哥锐评】星德胜:以轴向磁通电机技术,为机器人及新能源赛道注入「中国芯」动能
在全球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正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专利信息中,星德胜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德胜”)一项名为“一种轴向磁通风机”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3104824U)引发行业关注——这项聚焦轴向磁通电机结构的创新成果,不仅为机器人驱动系统提供了更优解,更标志着中国企业在高端电机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机器人下一站:轴向磁通电机为何是“核心中的核心”?
随着机器人向高精度、高负载、轻量化方向演进,驱动系统的“小型化”与“高效能”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径向磁通电机因结构限制,往往需要更大的体积来满足转矩需求,这与机器人对“寸土寸金”空间的严苛要求形成冲突。而轴向磁通电机凭借其独特的磁路设计,凭借更高的转矩密度(单位体积输出转矩提升30%50%)、更紧凑的结构(轴向长度缩短40%以上)、更低的损耗(效率提升至97%以上),被视为机器人下一阶段的核心驱动方案。
然而,轴向磁通电机的规模化应用并非易事。其设计涉及磁场优化、散热结构、材料匹配等多重技术壁垒,尤其在小型化场景下,如何平衡功率、体积与成本,成为制约其产业化的关键瓶颈。
星德胜破局:一项专利背后的“中国智造”底气
星德胜此次获批的“轴向磁通风机”专利,正是针对上述痛点的精准突破。其核心技术可概括为“结构重构+功能集成”:
结构创新:通过将风罩与定子座一体化设计,替代传统电机的独立散热结构,不仅缩减了风机整体尺寸(体积较同类产品缩小35%),更避免了因部件装配误差导致的性能波动。
功能集成:风罩既是散热介质通道,又作为磁路的一部分参与磁场引导,实现了“散热导磁”双功能协同,将电机效率进一步提升至97.5%(行业平均约95%)。
这一突破直接瞄准机器人关节、AGV小车、精密伺服系统等场景的“轻量化+高功率”需求。以工业机械臂为例,采用星德胜轴向磁通电机的关节模组,可将单关节重量从2.3kg降至1.5kg,同时提升15%的响应速度,为机器人向更复杂场景(如医疗手术、半导体精密装配)渗透提供了硬件基础。
从机器人到新能源:技术复用的“生态棋局”
星德胜的技术布局并非局限于单一赛道。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机及控制系统已率先实现“技术落地”——目前,公司已获得多家头部车企的定点项目,相关产品正进入量产阶段。
这一跨领域的协同能力,源于星德胜对“电机核心技术”的深度深耕:
底层技术共通:无论是机器人的轴向磁通电机,还是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其核心均是对“磁场电流机械”耦合关系的精准控制。星德胜通过多年积累的电磁仿真、热管理、材料适配等技术,已形成“正向研发快速迭代”的技术体系。
场景需求反哺:新能源汽车对电机的“高可靠性、宽转速范围”要求,与机器人的“高精度、高动态响应”需求形成互补,推动星德胜技术向更宽泛的应用场景拓展。例如,其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系统采用的“多模式切换算法”,已被优化后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负载自适应控制。
从“跟跑”到“领跑”,星德胜的中国担当
在机器人及新能源汽车这两个“万亿级”赛道中,中国企业正从“技术跟随”转向“标准制定”。星德胜以一项轴向磁通电机专利为支点,不仅撬动了机器人驱动系统的技术变革,更通过跨领域技术复用,为中国高端制造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正如行业专家评价:“星德胜的突破,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胜利,更是中国高端电机产业从‘可用’到‘好用’的缩影。”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浪潮中,这样的“中国芯”故事,值得更多期待。
#【有奖】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机器人元年,有哪些趋势与机会?# #强势机会# #周度策略# #投资随笔# #投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