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SH603259)$ $药明康德(HK|02359)$
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药明康德近期完成了一笔76.47亿港元的H股配售,以每股104.27港元的价格向六家“独立承配人”出让7380万股。若结合年初5亿美元可转债的发行,这家CXO巨头向外资输送利益的操作轨迹已清晰可见——以股权为赎金,换取美国市场的入场券,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投降正在上演。
一、向美资低头:融资背后的战略缴械
定价玄机:本次H股配售价104.27港元,看似溢价实则暗藏妥协。相较今年低谷期药明康德H股曾跌至40港元以下,当前定价虽随业绩反弹回升,却仍低于2023年峰值近40%。更值得玩味的是,接盘方清一色为“独立于公司关联方”的美资机构,未引入中资平衡股东结构,显露出对美资本的刻意迎合。
资金用途的悖论:尽管公司声称90%募资用于“全球产能建设”,但账上货币资金高达215亿元,且上半年净利润已达85.6亿元。现金充沛却大举稀释股权融资,逻辑上站不住脚,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向美方递交的投名状。
可转债的伏笔:此前发行的5亿美元可转债,已为美资铺设了“债转股”通道,叠加本次低价配股,外资在药明康德H股的控股权将持续膨胀。当中国生物医药的核心产能被美资掌控,产业链安全岌岌可危。
二、地缘政治:美利坚铁幕下的生存游戏
药明康德的妥协绝非偶然,而是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绞杀下的求生策略:
法案屠刀高悬:2024年初美国国会推动的该法案,直指药明康德“威胁生物安全”,导致其被美国生物技术创新协会(BIO)开除会籍,市值一度蒸发千亿。尽管公司辩称“不收集基因数据”,但美国客户收入占比超60%(2023年前三季度达194亿元),生存命脉被扼住咽喉。
断臂求生进行时:为讨好美方,药明康德已秘密挂牌出售美国子公司“药明康德先进疗法”(费城4个实验室),同时药明生物计划抛售德国和爱尔兰工厂。剥离欧美资产等于自废武功,所谓“全球布局”实为溃退。
政治投机失效:特朗普近期要求“美国药企压降成本”,部分观点鼓吹利好药明康德(外包需求增加)。但现实是,法案明确禁止美政府签约企业2032年后使用药明系服务,且共和党对华鹰派立场只会强化封锁。幻想政治风向转变,无异于饮鸩止渴。
三、资本之局:5000亿药明系的“自我肢解”
药明系的操作本质是一场资本套利循环:
分拆上市迷局:旗下已有药明生物(1300亿港元)、药明合联(700亿港元)等4家上市公司,合计市值超5000亿港元。表面是“孵化创新”,实则是杠杆式资本游戏:私有化时举债→分拆上市募资还债→减持套现。
大股东精准收割:2023年药明康德A股遭大股东减持8次,套现超百亿;2024年李革系平台连续减持药明生物与药明合联。本次H股配售恰逢股价反弹高位,低位回购、高位配售的资本操作昭然若揭。
股东利益让渡:本次配售稀释所有股东权益3%,实际控制人持股从20.66%降至20.14%,而接盘的美资机构却以折价筹码坐享未来收益。中小股东成为战略投降的牺牲品。
四、不可持续的投降:当赎金买不来安全
药明康德的核心误判在于:以技术换市场的时代已终结。
成本优势的黄昏:美国法案的本质是“去中国化”,即使药明在新加坡、爱尔兰设厂,美资仍质疑其“中国背景”。三星生物、龙沙等对手正趁机抢夺订单,药明全球份额遭蚕食。
资本反噬风险:美资通过可转债和低价股权渗透药明系,未来可能要求更激进的亲美战略(如技术转移、数据开放),甚至夺取控制权。所谓“非中国产能”终成美资囊中物。
增长神话破灭:2023年公司营收增速骤降至4%(2022年为72%),暴露过度依赖美国的隐患。本次76亿港元输血难以扭转地缘困局,反而加速中国CXO产业主导权的流失。
结语:投降者的末路
资本无国界,但产业有边疆。药明康德以76亿港元股权和5亿美元债为“赎金”,换来的不过是美方暂时的审视目光。当中国生物医药的核心产能与股东权益被系统性让渡,这种投降不仅牺牲短期利益,更将中国CXO产业的议价权永久质押于地缘博弈的祭坛之上。
随着美国加速脱钩,两党对华强硬竞赛升级,药明康德手中股权赎金的“有效期”正在倒计时——当最后一块肉割尽时,鹰仍会扑向它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