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广州报道
医药板块的暖意正从创新药向产业链上下游扩散。
7月28日,药明康德(603259.SH)发布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7.99亿元,同比增长20.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61亿元,同比增长101.92%。
药明康德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增速从10-15%上调至13-17%。此外,药明康德预计全年整体收入从人民币415-430亿元上调至人民币425-435亿元,将持续聚焦CRDMO核心业务,持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这也让业内对CXO的市场信心倍增,而从市场数据也不难看出,CXO板块正迎来估值恢复。截至2025年07月28日,港股通医药ETF(159776)上涨2.01%,最新价报1.321元,盘中成交额已达1.18亿元,换手率94.78%。此前,7月25日医药股延续活跃,CXO概念股震荡走高,博腾股份涨超8%,康龙化成、昭衍新药、泰格医药等跟涨。
创新药的“卖铲人”CXO(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板块近期成为资金追逐焦点,相关ETF流通份额单月增长近10亿份。
中国CXO出现业绩拐点。实际上,此前,药明康德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营收207.99亿元同比增长20.64%、净利润63.15亿元,同比增长44.43%的亮眼数据,印证其全球龙头的增长韧性。
有华南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轮行情的核心逻辑很清晰,创新药企业通过BD(商业拓展)交易拿到的资金,正加速投向临床研发。而医保政策的持续优化,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最终,CXO板块迎来了补涨机会。
多重利好加持
创新药企业通过BD交易获得的资金,正以更快速度变成临床研发投入。
在国家医保局支持创新药械全球化的政策引导下,国内创新药企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license-out等BD模式带来的资金规模持续增长。这些资金中,超过60%都投向了临床研发。
一款创新药从早期研发到最终上市,临床阶段的投入占比超过60%。这包括Ⅰ-Ⅲ期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国际多中心试验等多个方面,是决定新药能否成功上市的关键。而这些环节80%以上的工作,都需要外包给CXO机构来完成。
政策鼓励创新药加快进入临床应用,让临床研发的进度和效率直接影响新药的市场价值。国家医保局推动高水平成果尽快落地临床,意味着临床研发推进得越快,新药抢占市场先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国家医保局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进入临床,意味着临床研发推进得越快,新药就能越早抢占市场先机。这种背景下,企业自然更愿意把BD资金投向能快速推动新药上市的临床环节。
集采规则的优化,还为临床投入的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此前,“锚定最低价”的规则让企业不敢全力投入临床。而第11批集采调整后,不再简单以最低报价作为参考,还要求企业说明低价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这让企业对未来的价格体系有了稳定预期,敢于将BD资金长期投入临床研发,避免了资金使用的短期化,确保临床项目能持续推进。
这种持续投入,避免了CXO订单的大起大落,为行业增长打下了基础。
此外,头部创新药企的临床项目往往更复杂、规模更大,对CXO服务的需求也更旺盛。随着集采对竞争格局的影响减弱,具备创新能力的头部药企通过BD资金加大临床投入,与中小企业的差距不断扩大。
它们带来的CXO订单增量更显著,也推动了行业集中度提升,为头部CXO企业的补涨提供了支撑。
估值修复进行时
而临床研发投入的增加,正带动CXO行业全链条的需求增长,推动板块迎来补涨行情。
CXO涵盖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外包等多个环节。其中,临床试验环节与BD资金驱动的临床投入关联最紧密。
企业把BD资金投向临床后,试验方案设计、患者招募、数据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CXO机构来支持。这一过程,会直接变成CXO的订单增长。目前,CXO板块已经逐步走出低谷,多家企业展现出复苏迹象,补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海外需求的回暖,与国内需求形成了共振,进一步强化了补涨的动力。华泰证券分析,美元加息对新药投融资的压力正在缓解,海外前端研发需求开始回暖。
现阶段CXO板块估值低成为市场关注的另一重要原因。Wind数据显示,CXO板块整体市盈率(TTM)约33倍,低于医药生物行业平均,更大幅低于海外龙头的45-50倍区间。
国泰海通的研报指出,设备招标数据恢复,反映出临床研究活动的活跃度在提升。
CXO作为临床研发的核心服务方,会直接受益于这种活跃度。三季度通常是临床研发的旺季,BD资金的持续投入会放大这一季节性特征,推动CXO的订单和业绩环比增长,为补涨提供业绩支撑。
资金面的变化,也印证了市场对CXO补涨的看好。医疗器械ETF近一个月流通份额增长了近10亿份,其中CXO龙头企业的持仓占比在提升;港股医疗ETF布局了CXO等领域,连续上涨体现跨境资金的青睐。
资金的流入,反映了市场对CXO补涨的预期,进一步推动了板块的估值修复。头部CXO企业在补涨中更具优势。它们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广泛的临床资源,能更好地满足创新药企业对临床试验速度和质量的要求。
在BD资金驱动临床投入增加的背景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头部CXO合作,这会推动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提升,让它们成为补涨的主力。
前述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长期来看,创新药BD资金、临床研发投入、CXO需求增长的正向循环具备可持续性。国家医保局推动医药全球化,会让创新药获得更多BD资金;集采规则优化和支付端鼓励创新,会确保这些资金持续流向临床;而CXO作为临床研发的核心服务方,会持续分享创新药发展的红利。
这种全链条的正向循环,支撑着CXO板块从估值修复走向补涨。那些在临床试验领域具备技术壁垒、规模优势和全球化能力的头部企业,将成为补涨的主要受益者。
(实习生刘洋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