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15日电 无锡尚德,这家曾经由光伏产业先行者施正荣缔造、2005年登陆纽交所并让他问鼎“中国首富”的明星企业,在2025年再次站到了破产重整的悬崖边。5月26日,公司以“经营不善、无力偿债”向无锡新吴区法院申请预重整;6月16日,债权申报通道开启,7月16日为截止日期。
记者了解到,这已是无锡尚德第二次直面生死。2013年,无锡尚德首次破产后,被江苏顺风光电接盘“救活”,如今接棒者换成了同城另一家“首富”企业——弘元绿能。公开资料显示,弘元绿能实际控制人之一杨建良曾是无锡首富。在2021年3月2日发布的《2021世茂港珠澳口岸城·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杨建良家族排名无锡市第一。
弘元绿能7月8日晚公告,控股子公司弘元光能将与顺风光电签署《合作经营协议》,取代厦门建发成为无锡尚德的新托管方,并表达了作为重整投资人的明确意向。
消息一出,行业震动,两家企业同属无锡,都曾问鼎“首富”,却分处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尚德长于品牌与海外渠道,弘元则在上游硅片、装备端深耕。此番牵手被市场视为“以空间换时间”的抱团取暖,也是光伏寒冬里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同城救援”。
然而,“救援者”的账本并不好看。弘元绿能7月14日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2.9亿元至3.5亿元,虽较去年同期的11.57亿元大幅收窄,但仍未摆脱亏损泥潭。
弘元绿能坦言,二季度全球组件需求骤降、价格雪崩,N型M10硅片6月底现货价较4月高点下跌31%,叠加库存减值,令各业务板块全面承压。2024年,公司曾巨亏27亿元,硅料环节毛利率低至-15.29%;2025年一季度继续亏损6188万元。在此背景下托管尚德,弘元绿能显然希望以“零股权、零资金”的先期合作锁定产能与渠道,为重整谈判赢得时间。
令人唏嘘的是,无锡尚德的困境,是光伏行业“规模失灵”的缩影。过去十年,大量企业信奉“产能即护城河”,但技术迭代与价格战让“老船”难掉头。尚德虽曾喊出“2026年30GW组件销售”的雄心,却敌不过N型TOPCon、HJT、钙钛矿的轮番冲击,加之欧洲市场季节性转淡,库存高企、现金流告急,最终再度滑向重整。InfoLi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前四的厂商就占比TOP10的63%,二线品牌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尚德恰是“被挤压的典型”。
对于此次二者“联姻”,弘元绿能的算盘很清晰:托管尚德,可在不新增资本开支的情况下迅速将组件产能从2024年的4GW级抬升至10GW级,同时借尚德品牌与海外渠道加速出海。更重要的是,双方同处无锡,物流、人力、政策资源极易协同。
然而,风险同样显而易见:尚德的债务黑洞尚未揭开全貌,在其预重整招募投资人的公告中,对意向投资提出了诸多条件,包括: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最近年的净资产规模不低于100亿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尽管弘元绿能账面符合,但属于“擦边”过关。它的注册资本为6.79亿元,2024年末净资产为118.8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9%。
与此同时,弘元绿能仍在“补血自救”——在硅料跌破成本线后,弘元绿能选择出售硅料资产。5月7日晚间,弘元绿能公告称,其拟将所持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7.0737%的股权(对应实缴出资额人民币10.20亿元)以12.45亿元的价格全部转让给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次交易完成后,弘元绿能将不再持有内蒙古鑫元股权。
从施正荣到杨建良,从纽交所敲钟到两度重整,无锡尚德的23年折射了中国光伏行业的野蛮生长与残酷洗牌。上一次,顺风光电的入主让尚德“续命”却未能“造血”;这一次,弘元绿能能否以技术、管理和资本的组合拳完成救赎,不仅关乎两家“首富”企业的命运交错,更将成为观察光伏行业深度整合的窗口。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预重整程序推进,债权博弈、投资人遴选、技术路线抉择等难题将陆续浮出水面。若整合成功,无锡或诞生一家从硅片到组件、从装备到渠道的垂直一体化新龙头;若失败,则意味着行业“剩者为王”的淘汰赛将更加血腥。故事尚未终局,市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