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SH601989)$ ,当年中国南车4块多卖了,第三个交易日停牌,后来复牌涨到48!
中国重工和中国船舶的历史渊源与“南船北船”的称呼密切相关。在2019年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集团(总部上海,俗称“南船”)旗下核心上市平台为中国船舶(600150.SH),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总部北京,俗称“北船”)的核心上市平台为中国重工(601989.SH)。两者分别承担民用船舶制造和军用船舶研发的主要任务。2019年两大集团合中国船舶集团集团后,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成为集团旗下并列的核心上市平台,但在船舶制造、维修等领域仍存在业务重叠,构成同业竞争。
关于合并的可能性: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成功概率极高
1. 交易进展:2024年9月,中国船中国重工重工启动合并重组,计划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整合双方船舶总装业务。截至2025年7月,该交易已上交所交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议,成为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金额超1150亿元),后续仅需证监会注册即可实施。据内部人士透露,本次重组基本完成,注册环节不确定性较低。
2. 政策支持:2025年5月证监会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办法》,通过缩短审批周期、放宽财务限制等举措加速国企整合。中国船舶集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本次合并被定位为“落实深化改革三年行动”的标杆项目,获得国资委原则性批复。
3. 战略逻辑:
- 消除同业竞争:合并后中国船舶将承继中国重工的全部资产与业务,彻底解决双方在船舶总装领域的同业竞争问题,符合“一企一业、一业一企”的国企改革原则。
- 资源整合效应:合并后存续公司将江南造船造船、大连造船等顶尖船厂,形成覆盖军民船全产业链的“全球造船第一巨头”,资产规模、手持订单量等指标均跃居全球首位。
- 技术协同升级:双方在高端船舶研发(如LNG船、智能船舶)、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技术资源将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4. 市场验证: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分别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98%-119%和182%-283%,业绩增长与重组预期形成共振。机构测算显示,合并后通过产能优化、费用率下降等举措,存续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合并后的影响:
- 行业格局重塑:合并后的“新中国船舶”将占据全球造船市场超15%的份额(以完工载重吨计),显著提升中国在高端船舶领域的定价权。
- 资本运作延续: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仍有沪东中华、黄埔文冲等优质资产,未来可能通过资产注入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产业链布局。
- 股东权益保障:本次交易设置了现金选择权(中国船舶异议股东收购价30.27元/股,中国重工4.04元/股),且换股价格均高于过去两年85%以上交易日收盘价,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综上,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的合并已从“可能性分析”进入“实施倒计时”阶段。这一历史性重组不仅是国企改革深化的里程碑,更将重塑全球船舶工业竞争格局。随着证监会注册程序的推进,预计2025年内将完成最终交割,标志着“中国神船”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