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个普通演员,我要还贷,要交房租,要吃饭。”
一场未映先火的电影,一段11年筹备的心血,背后竟是非知名演员被欠薪69万的无奈呼喊。——电影《731》又上热搜了。
暑期档之后,最重磅的国庆档就要来了!
而在这两个档期中间的9月份,俗称开学季,相当于上半年五一档之前的四月份,是一个非常冷清的档期。
也就是说,非重磅大片,一般都会选择避开,然而,《731》最终还是放弃了暑期7月31日,选择极具历史意义的日期:9月18日。

啡哥之前着实为这个档期捏一把汗,因为还有12天,《731》将会正面对打国庆档几部大片,要么浴火重生,要么12天惨遭下映。
可就在上映前20多天,《731》却因演员王尊的血泪控诉,让整部电影的票房期待值有所下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超过417万人想看。
目前,《731》的票务平台想看指数已经飙升至417万人,比路阳的《刺杀小说家2》和成龙的《熊猫计划》要高出400万人左右。
距离中国影史想看指数第一的《唐人街探案3》(435万)仅差18万。
按照这个涨势,在上映之前,破纪录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而后者陈思诚的《唐探3》在春节档直接斩获了45.23亿的惊人票房。
理论上,《731》是具备票房大爆40亿体量的。
417万人想看,票价30至60元,这就能斩获1.2亿至2.4亿票房,很多单位放出狠话,说9月18日放假一天,请同事包场观影。

之前,有粉丝让我预测《731》的票房,我说这个比较难测,因为谁也不知道此片的口碑到底咋样。
从现在来看,无非两种可能:
一方面,只要上映后不出现徐克《射雕》那样的口碑崩塌,光是首映日,票房预计就不会低于5亿。哪怕整体口碑中规中矩,豆瓣能保持在7分左右,这片也大概率要爆。
如果最终口碑像管虎《东极岛》那样垮掉,那除了靠9月18日首映当天冲点票房,后面基本就很难再有水花,国庆一到可直接宣布下映。
另一方面,开画之后,第一波观众反馈良好,出了电影院口口相传,就和《南京照相馆》《捕风追影》的口碑一样,那后续国庆档大片都得瑟瑟发抖。
所以,《731》的票房是非常难以预测的,要么冲40亿;要么靠首映三天,拿到12亿至14亿,直接熄火。

二、非知名演员的无奈。
就是这么一部令人期待的电影,却在8月22日曝出了剧组欠薪的事儿:演员王尊在个人社交平台喊话赵林山还钱。
我们来捋一下时间线:
第一个段落讲的是起因。
王尊在电影中饰演“郝景”一角,从宣发来看,他应该就和《捕风追影》里,梁家辉的“六子”差不多,虽然不是真正的主演,但也有很多出场时间。

2020年5月,王尊与电影《731》剧组签署了演员聘用合同,当时写明了他的片酬,以及结款时间。
后来剧组没有钱支付,告知会延迟付款,推迟拍摄,王尊表示理解和支持。

第二段落,讲的是拍摄期间的事儿。
王尊说他非常相信导演赵林山,为了这个项目,他认真揣摩角色,尽量做到最好,还多次参与电影宣发活动。
然而,《731》剧组从杀青到现在,已经过去4年时间,他的劳动所得为零收入,他明确指出,这是拖欠、违约。

第三段很劲爆,王尊直接喊话赵林山。
他说:“我就是个普通演员,要还贷,要交房租,要吃饭。”
“我不像您一样,在剧组能抽的起雪茄,喝得起茅台。也不像您一样,有能力送孩子去国际学校念书。我就是个想在北京努力生存下去的普通人。”

“为这个项目苦等四五年,合法收入总计69万元。这是我的血汗钱,是我应得的劳动成果。我相信,我的劳务对剧组来说,也不是问题但为什么要一拖再拖呢?”
然后还贴出赵林山抽雪茄的图。

第四段,主要讲的是王尊的参演信息已在各大票务平台遭到除名,这一操作你肯定想到了啥,没错,与之前那尔那茜被《镖人》除名如出一辙。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除名并不能抹去王尊参与电影拍摄的事实,反而让制作方显得更加心虚和不负责任。

就算电影上映之后,你把王尊的戏份全部删除掉了,剧组也应该给他报酬,毕竟他付出了时间和劳动,如果上映的时候,王尊的戏份仍然保留,那《731》剧组就太不厚道了。
王尊实在没办法生活了,忍无可忍,终于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为自己维权。

其实,演员的工作比固定上班拿工资更累。就像你每天通勤打卡、熬夜加班一样,他们也要面对高强度、不规律的工作节奏。
还有一点比较残酷,剧组本身就是个临时搭建的“公司”,戏一杀青,就意味着演员瞬间“失业”,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般,可能以后就接不到工作了。

说白了,演员的工作差不多就和建筑农民工一样,一个房地产项目起活,一批人来干,等房子盖好了,这些临时工人就会失业,得去找下一个工地,只是演员比农民工的工资高一些而已。
偶尔欠几个月时间,还能理解,但是长期拖欠,像《731》剧组欠薪长达四五年时间,这谁能受得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现实的东西,那就是制片方看人下菜碟,咖位决定待遇。
如果王尊是吴京、张译、沈腾那样的一线大咖,谁敢拖他片酬?别说69万,就是690万,制片方也得客客气气第一时间结清。
可现实是,被欠薪的往往都是没什么话语权的非知名演员。你看,《731》那几个主演,姜武、王志文、李乃文、温碧霞,剧组敢欠他们的片酬吗?

三、《731》剧组劳务纠纷不断。
这已经不是《731》剧组第一次陷入劳务纠纷。
2022年1月,电影《731》剧组场务人员刘某森在工作时被意外烧伤,造成全身多处二度烧伤,以及体表10%以下烧伤。

刘某森向剧组提出5万元的赔偿,但迟迟没有得到回复。剧组一名现场制片人员表示,事情发生后,剧组方为刘某森支付了相关的医疗费用,其酒店与餐食等也均由剧组方负责。
2024年1月9日已审理完毕,具体是咋赔的,我还没查到。

据知情人爆料,被欠片酬的还不止一位演员,基本都是非知名演员,这类事件似乎已成为该剧组的传统操作。
有内部人员透露,剧组在处理底层工作人员和配角演员的权益问题时,常常采取拖字诀,杀青前好言好语,杀青后讨薪,片方电话不接或者直接拉黑。
很多演员和工作人员因为维权成本高、怕被行业“拉黑”,最终只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从场务工伤赔偿拖而不决,到演员片酬一欠四五年,《731》剧组的劳务纠纷早已不是个例,而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漠视。
如今王尊的公开维权,不过是撕开了这道光鲜亮丽表皮下的冰山一角。
四、结语。
赵林山一边喝着茅台,一边抽着雪茄,把《731》搬上了银幕,417万观众期待被历史真相震撼,这部电影却不得不先面对自己的现实困境。
王尊的69万欠薪、刘某森的工伤赔偿,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劳动者被漠视的尊严。
银幕上演绎着历史的苦难与不公,银幕下却在重复着新时代的割裂,远比任何剧情的反转都更加讽刺。
影视作品可以重拍、档期可以调整,但劳动者被亏欠的时间与尊严,永远无法补拍。
我们期待《731》能够用票房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更希望中国电影能以真正的敬畏对待历史、以基本的诚信对待每一位参与者。
毕竟,记录苦难的前提,是绝不成为苦难的制造者。
一部好的电影,不该只在银幕上震撼人心,更该在银幕外尊重每一个为之付出的人。
对于《731》剧组欠薪69万,您怎么看?
您觉得对此片的票房有影响吗?
感谢关注
$吉视传媒(SH601929)$ $光线传媒(SZ300251)$ $中国电影(SH600977)$ #沪指突破3800点,空间还有多大?# #股市怎么看# #社区牛人计划#
感谢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