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SH601899)$ 机构在买!!!散户在卖!!!中国94%的铜要进口,新能源车是传统车用铜的4倍多!!!手捧金饭碗!!!
根据截至2025年7月初的最新行业数据,中国精铜库存的可用周期受多环节库存分布和消费强度影响,综合测算如下:
1. 当前库存水平与结构
社会显性库存:截至2025年7月初,国内电解铜社会库存约为12.94万吨(含上海、广东等主要市场),处于近五年同期低位。
下游加工企业库存:铜加工环节(如电线电缆、铜管厂等)持有库存约70-90万吨,相当于18天的消耗量。
冶炼厂与贸易商库存:冶炼环节库存约57万吨(占全球60%),贸易商隐性库存约30-40万吨,分别对应12.76天和8天的消耗量。
2. 消费量基准
中国精铜日均消耗量约7.5万吨(2024年表观消费量2733万吨÷365天),占全球总需求的50%以上。
受高价抑制(铜价超8万元/吨),近期实际消费量可能下修至6.8-7.0万吨/天,主因再生铜替代效应增强及下游采购谨慎。
3. 库存可用时间测算
若以全产业链库存总和(社会库存 加工库存 冶炼/贸易库存)计算:
总库存量 ≈ 12.94 80(加工环节中值) 57 35(贸易环节中值) = 184.94万吨
可用天数 = 184.94 ÷ 7.0 ≈ 26.4天(约0.88个月)
但需注意:
分环节差异:生产厂商(加工企业)可直接调用的库存(70-90万吨)仅能维持10-13天(0.33-0.43个月),需依赖持续到货补充。
区域不平衡:广东等消费强区因到货减少,库存压力低于上海。
4. 核心影响因素
矿端短缺:铜精矿加工费(TC)跌至-43.8美元/吨,反映原料紧张,可能抑制未来精铜产出。
政策与价格抑制:高铜价导致下游“刚需采购”,叠加半年度资金压力,库存去化速度放缓。
再生铜替代:精废价差收窄至平水,再生铜杆对精铜杆的替代率升至20%,缓解精铜消耗压力。
结论
中国精铜全产业链库存可支持全国消费约 0.8-1个月,但生产厂商(下游加工企业)的直接可用库存仅能维持 10-13天(0.3-0.4个月)。若矿端短缺加剧或进口受阻(如拉美地缘风险),库存周期可能进一步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