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新能源汽车是什么样子?在云南昆明一处甲醇加注站,《证券日报》记者坐上了一辆甲醇冷链轻卡(载货量不超过4.2吨的轻型卡车)。在整个体验过程中,记者发现车辆起步快、提速快,闻不到一点尾气味道,外观上与纯电汽车相比,除车身两侧多出了两个较大的甲醇燃料箱,并无太大差别。
“内核与纯电汽车最大的不同是,甲醇汽车没有续航限制,加一次甲醇可跑800多公里。在云南的复杂地形,最远跑到接壤老挝的磨憨口岸都没有问题。甲醇燃料又比柴油便宜得多,一般每升可便宜4元左右。”司机王师傅如是称。
除了云南昆明之外,在极寒之地黑龙江漠河、丘陵山地贵州贵阳、山西矿区,驾驶甲醇汽车蔚然成风。不仅如此,甲醇燃料的应用边界早已突破汽车领域,使用甲醇双燃料动力汽车滚装船“港荣”号已在远洋中破浪前行。在重载运输、极寒环境、远洋航运等场景中,甲醇燃料这块“拼图”精准填补了电池与氢能的技术空白。
在新能源市场激烈角逐中,甲醇汽车如何从曾经的“边缘赛道”突围,冲进新能源“主流圈”?
多地区跑入“试点圈”
当前,新能源汽车普及速度已远超预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在国内乘用车市场,自2024年7月份以来,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占比已突破50%。
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径远不止纯电动一条,甲醇、液氨、液化天然气、液氢、压缩氢气等正共同构建起多元化发展格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表示,纯电动技术路线难以全面满足商用车新能源化、绿色化需求,需积极推广混合动力、醇氢电动、氢氨内燃机等多元技术路线,并辅以政策支持。
更重要的是,甲醇汽车与新能源电动汽车并非直接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共存。天津滨海新区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海公交”)副总经理王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就强调:“我们必须打破‘新能源化即纯电动化’的固有认知,坚持多元化技术路线并举。”
其中,甲醇汽车的“破壁”之旅尤为值得关注。甲醇,业内形象地称之为液态的“氢”、液体的“电”。
“所有含碳氢的物质都能生成甲醇,目前甲醇的主要原料是氢;而氢又可通过水蒸气重整从甲醇中释放。”全球甲醇行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赵凯表示,“用电解水制氢,氢合成甲醇,甲醇再反向释放氢和电——这形成了一个能源闭环。”
甲醇直接转化为车用燃料“从0到1”的突破,比化学反应本身还复杂。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以下简称“远程”)副总裁郭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以往使用甲醇燃料造成的溶胀、燃油泵腐蚀、低温启动困难等难点已经被攻克。在高效燃烧方面,绿色甲醇发动机最高热效率量产化版本已经达到50.3%(达到主流发动机顶尖水平)。”
“关键是化解公众对甲醇的恐惧心理。”工业和信息化部甲醇汽车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姚春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过多年考核,国家疾控中心全程参与试点监测,结果已充分证明甲醇在人员接触、环境影响方面的安全性。”
“我们用19个月的实践数据,验证了甲醇燃料从制备、储运、加注到应用于甲醇汽车的全链条可行性。”王欣表示。
更重要的是,甲醇来源广泛,全球60%的甲醇产能在中国。如此一来,在多方面条件愈发成熟的环境下,甲醇汽车产业正迎来发展红利期,从技术验证阶段加速迈向规模化落地新阶段。
在率先推广的地区,甲醇汽车已经跑起来了。贵州推广甲醇出租车1.7万辆,建成甲醇加注站超60座,年耗甲醇约25万吨,替代汽油15万吨;哈尔滨亚冬会期间,1500辆甲醇网约车提供了绿色低碳出行服务;天津滨海投用了586台甲醇公交车,累计加注甲醇约6615吨,替代柴油3042吨,减排二氧化碳661.5吨。
随着技术成熟与认知提升,更多地区加入甲醇汽车“试点圈”。呼和浩特、吕梁等多地陆续发布甲醇产业专项文件,形成中央引领、地方响应的协同体系,加速甲醇汽车推广进程。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委会统计,2024年全国甲醇燃料汽车市场保有量达62.6万辆,较2018年增长52.35%。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甲醇燃料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10%以上,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万辆。
撬动产业链大资本
就像电动车普及依赖充电桩网络一样,甲醇汽车想跑得远,先得让燃料“流得畅”。上游绿色甲醇产能将直接决定甲醇汽车规模扩张的“天花板”。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中长期看,绿色运输将带动甲醇交通工具需求快速增长,今年年底或迎来批量需求,预计2030年全球绿色甲醇需求量将超4000万吨。
需求推动之下,多家央企能源巨头率先入局。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已相继“落子”绿色甲醇项目。远景能源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紧随其后。其中,中国能建2024年签约的“哈尔滨市双城区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投资预算达300亿元、双鸭山生物质绿色甲醇及绿色航油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208亿元。
产业链上游燃料供应量提升了,应用端开始大放异彩。从跑上路的甲醇汽车品类来看,甲醇商用车在实际运营中优势突出。
在调研过程中,有司机向记者反馈,甲醇轻卡作为新能源车型,可上绿牌并享受新能源路权政策,有效解决传统燃油车的路权限制问题。在成本层面,轻卡运营里程长、燃油消耗大,而甲醇价格相对低廉,其燃料费用比传统轻卡柴油燃料低,折算后每公里可节省1元,大幅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商业模式跑通后,头部车企开始加大投资力度。例如,吉利在甲醇汽车领域深耕20多年,投入资金不计其数。据其披露数据,截至目前,公司投入运营甲醇汽车5万台,累计行驶里程超230亿公里。
吉利高级副总裁兼CTO沈源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公司协同生态伙伴已形成‘醇、站、动、车、捕’的循环运营模式——以绿色甲醇制备为基础,在国内加速甲醇加注站布局,通过技术和产品迭代形成甲醇发动机及醇氢动力链。”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解放”)、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和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商用车和零部件企业,也相继在甲醇重卡及相关动力链领域展开探索。一汽解放还推出了甲醇牵引车,潍柴生产的甲醇发动机已覆盖甲醇矿卡、甲醇挖掘机等。
头部车企斥重金押注,应用场景多点开花后,这一曾经小众的产业链快速扩展,吸引众多企业及产业资本涌入。
比如,7月20日,浙江醇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醇氢科技”)宣布完成超2亿美元的第三轮融资。此轮融资将重点投向醇氢产品技术研发与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液态阳光醇氢电动技术在商用领域的高质量落地。而早在2024年12月份,醇氢科技宣布完成1.35亿美元的Pre-A+轮融资,引入多家战略投资者,当时公司投后估值就超过了15亿美元(约109亿元人民币)。
再比如,今年1月份,氢醇超混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及绿色运力项目签约落地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该项目由深圳市航能氢醇能源创新研究院、深圳市金德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陕西长庆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牵头,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及国内知名基金等共同出资建设,总投资30亿元。此外,2024年10月份,远程与银河创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将合作成立醇氢电动首支产业母基金,围绕甲醇制备、甲醇加注、醇氢电动车辆推广及醇氢生态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投资,母子基金总规模20亿元。
而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醇氢电动生态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远程、博世商用车集团、采埃孚集团、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滨海公交及全球甲醇行业协会等多方共同倡议组建,旨在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强化技术交流与资源整合,为醇氢生态注入协同动能。
多措并举破解低渗透率困局
资本注入、产业协同、应用拓展等领域持续突破,但在大规模市场渗透方面,甲醇汽车仍存阻力,核心症结在于推广内生动力不足。
“每趟能多赚多少钱”“跑车时少操心”是司机的核心诉求,这部分用户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多数司机因“企业要求”或“政府试点”被动接受驾驶甲醇汽车,而非其主动选择。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两大现实问题制约甲醇汽车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甲醇加注站数量偏少,影响使用便利性;二是绿色甲醇产能不足,导致车企需要长期补贴以维持加注站等配套设施运转,隐性推高车辆定价。甲醇汽车若要凭借成本优势从新能源车型中脱颖而出,还需要从绿色甲醇生产至车辆制造整条产业链实现规模化效应,才能在2元/升的低价燃油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
对加注站数量偏少问题,政策层面已释放积极信号支持其扩张发展。2024年7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
同时,目前投建的多个绿色甲醇项目意味着甲醇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即将迎来突破。
例如,远程已在加紧建设甲醇加注站。据悉,远程旗下醇氢加注品牌“远醇”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改造的甲醇加注站已在多地投运,其单站改造费用仅需5万元至10万元,远低于加氢站、换电站及超充快充站的投资成本。截至目前,远醇在全国重点区域和重点路线已经建设900多座甲醇加注站。按照其规划,到2027年底,“远醇”将在全国建成4000个甲醇加注站,大幅提升使用便利性。
值得期待的是,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变革中,中国甲醇产业凭借完整的产业体系、领先的技术储备及广阔的应用场景,正有望以先发优势占据关键位置,让甲醇汽车跑得安全、跑得稳、跑得更远,推动醇氢生态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加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