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5 01:44:10 股吧网页版
上海农商银行:二十载笃行普惠使命全身心为客户创造价值
来源:上海证券报

K图 601825_0

  2025年8月25日,上海农商银行迎来改制成立二十周年。

  从1949年真如信用合作社播种下服务“三农”的种子、到2005年234家农信社整体改制为现代商业银行、再到如今成为资产规模超1.5万亿元的上市银行,在改制至今的二十载征程中,上海农商银行从农村逐步走进城市,立足申城并投身长三角,更迈向中西部地区的广袤天地。时光流转中,地理坐标在变,服务场景在变,但那份传承自农信事业的普惠使命从未动摇。

  传承农信底色践行普惠使命

  1949年冬,上海第一家农村信用社——真如区信用合作社成立。一张八仙桌、几把旧椅子、一本账簿、一个算盘,简单的家当拼凑起服务“三农”的最初阵地。“红色农信”的种子自此在申城大地生根发芽。

  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2005年8月25日,上海农商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

  改制后的上海农商银行,恪守姓“农”不忘“农”的底色。从土地里萌芽而生的金融初心,始终指引着该行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上。8424西瓜、奉贤黄桃、崇明大米、白鹤草莓、练塘茭白、亭林雪瓜……这些上海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背后,都有着上海农商银行“金融支农”力量的赋能与支撑。

  近年来,上海农商银行持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累计完成282个信用村、10个信用镇(乡)的认定,持续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持续保持上海“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地位。

  在传承农信精神的同时,上海农商银行将普惠金融的触角延伸得更广。在上海,平均每17.8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上海农商银行网点,近360家网点星罗棋布,实现对上海郊区100多个乡镇1500余个行政村的全覆盖。“网点到镇,服务进村”的触达,也让该行成为上海地区业务最下沉、与百姓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之一。

  对于上海农商银行而言,践行普惠金融是一种历史传承,更是一以贯之的战略。2019年,上海农商银行将“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确定为企业使命。始终坚持“做小做散”,这不仅要有超越利润创造的普惠情怀和价值追求,更要有专业的技术判断。

  改制成立20年来,上海农商银行不断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无贷户—首贷户—伙伴客户”递进式金融服务路径,用“赚辛苦钱、专业钱、实在钱”的坚持,陪伴无数“小生意”撑起发展“大格局”。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88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户数超5万户;对公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近2800亿元,在对公贷款余额中占比近六成。

  创新赋能构建科创雨林“鑫生态”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上海农商银行重点打造的“五大金融服务体系”与之高度契合。

  科技金融被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对于上海农商银行而言,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不仅是回应时代的作答,更是联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促进双向赋能的重要抓手。早在2009年,上海农商银行便前瞻布局、率先探路科技金融,培育并见证了科技企业从播下种子,到破土萌芽,最终蔚然成“林”的过程。

  一家姓“农”的银行,为何敢为人先布局科创?上海农商银行给出的思考是——谋科创就是谋未来。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所在,也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该行持续探索并构建了商业银行“创投型”信贷服务的理论逻辑和“科创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的实践逻辑。其中,理论逻辑涉及两个重塑,即重塑科技企业风险评价逻辑、重塑科技金融风险收益平衡逻辑。实践逻辑则更聚焦于科技金融业务推进过程:一是科创更前,体现做早、做小、做硬;二是科技更全,体现全方位和全周期;三是科研更先,体现专业把握和前瞻预判。

  十余载布局积淀,让上海农商银行完成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精准施策”的蝶变。自2009年开启培育科创“苗圃”以来,该行将科技企业分为“银种子”“金种子”“鑫种子”“拟上市”“已成熟”五大阶段,根据科技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因材施肥”,构建全生命周期培育生态。

  与此同时,上海农商银行积极联动多方力量,构建协同赋能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从2018年推出“鑫动能”战略新兴客户培育计划以来,该行不断迭代升级科创金融服务。2023年3月亮相的“鑫动能”3.0版本,更是构建起以“鑫动能”客户为核心的科创生态圈“鑫生态”:通过联合交易所、投资机构、证券公司、咨询公司等外部机构,从产业资源整合、政策资源对接、投资机构引荐、专业辅导咨询、人才管理服务、金融科技赋能六个维度,提供全周期、多层次、差异化的赋能增值服务。

  2023年6月,上海农商银行科技金融事业部正式揭牌,一套更适合科创金融服务的“1+1+12+N”架构体系日渐成形,覆盖全市所有科技金融承载区。

  结合该行的实践来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行为近4500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贷款服务,规模超1200亿元,服务上海市近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约三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鑫动能”客户超1000户,已上市企业超140家,进入辅导备案阶段拟上市企业100家。

  校准坐标打造服务型银行

  “从1949年开始,上海农商银行在上海已经深耕70多年了。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百年老店。”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在该行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阐述了这一发展愿景。

  如何行稳致远、基业长青?上海农商银行正校准价值坐标——打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这一战略愿景的核心在于,摒弃以往“以渠道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着眼于为客户创造功能价值、专属价值、情感价值,以获得客户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上海农商银行不仅聚焦金融服务,更在探索为客户提供非金融服务。近年来,上海农商银行积极践行“人民金融”理念,在2022年推出“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整合政、企、社、校多方资源,将金融服务延伸到非金融服务,构建起健康关爱、老年大学、社区舞台、家庭教育、农品惠购等八大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上海农商银行已开设超1000家公益服务站,实现上海市216个街道和乡镇全覆盖,与银行网点共同“嵌入”社区肌理,让社区居民在“15分钟生活圈”实现“学有所得,乐有所享,教有所成,为有所用”。

  作为扎根申城的金融机构,上海农商银行始终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成长。从支持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服务乡村振兴,到助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该行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担使命。

  从公益志愿到社会治理,上海农商银行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好金融”的深刻理解。正如徐力所言:“好金融”不是只会赚钱的金融,而是越来越有格局和情怀的金融;“好金融”着眼于对百姓的服务,更深入、更充分地回应人民的期盼和诉求,不与民争利,担当社会责任,增进民生福祉,以服务创造价值,用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实现银行商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