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近日,陆先生带着140多斤、共计2000多元的1角硬币前往上海农商银行兑换,被拒。他从事烟酒礼品回收生意,自称这些硬币来自某生活垃圾焚烧厂从炉灰中筛选所得。陆先生之前已陆续向十余家银行兑换此类硬币,多数机构正常受理,唯独上海农商银行多次拒绝。他质疑银行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银行则以“无法核实来源”“反洗钱需要”“人力不足”为由,拒绝兑换,并称愿意派车送其去其他专门处理此类残缺污损人民币的银行网点兑换,被陆先生拒绝。
此事看似一桩寻常的业务纠纷,实则牵出银行在履行法定义务与风险防控之间的边界问题,也暴露出部分金融机构对公共服务责任的认知偏差。
先说反洗钱。银行方面称陆先生无法说明这批硬币来源,担心涉及洗钱活动。但总金额仅2000多元,且是大量残损一角硬币,即便全数换成新钞,也不过区区两千余元。如此小额的资金流动,是否具备洗钱价值?
洗钱通常涉及大额资金转移、掩饰非法所得来源,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拿一堆发黑的一角硬币做洗钱工具,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再看“基层网点人手不足”。银行工作人员坦言,因硬币数量大、损坏程度不一,需逐一鉴定清点,基层网点无力处理。可陆先生后来专程到总行营业部“讨说法”,仍遭拒绝,未得任何正式答复。
这说明,不是网点人手不够的问题,而是该银行主观上不愿承担这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凡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不得拒绝兑换。这是法定义务,不是银行可以挑拣的选择题。
银行又提出,“总部愿派车送其去指定兑换网点”。听起来像是积极解决,实则是踢皮球。
法律从未规定只有特定几家银行才有兑换残损币的责任,所有办理存取款业务的银行都必须履行这一义务。把客户打发到别处,等于变相推卸责任。如此做法不仅违背法规精神,更背离了金融服务的基本职责。
事实上,类似情况并非无解。中国建设银行2021年就推出“现金异步处理业务”,允许客户通过线上预约或现场签约,将大额现金交由专业团队清点,约定时间入账。此举既保障服务质量,又提升效率。有老年客户提两麻袋零币,建行同样快速处理,1小时完成清点入账。可见,只要用心设计流程,合理调配资源,再多的硬币也能妥善应对。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他们设立硬币清分鉴定专柜,配置小型清分机,提供自助兑换设备,有效缓解硬币回笼难、清分难的问题。面对市民积攒多年、不便使用的大量硬币,中行主动引导至自助设备操作,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其服务意识和制度安排,正是当前金融系统所亟需的。
相比之下,上海农商银行的做法既没有尝试优化流程、调动资源,也没有给出合法合理的拒绝依据,只是简单粗暴地拒收,还试图把责任甩给其他银行。这不是风险管理,是逃避义务。
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盈利机构,更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节点,承担着维护货币流通秩序、保障公众基本金融权利的职能。拒收残损人民币,表面看是怕麻烦、怕风险,实质是忘记了自己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枚小小的硬币,折射出的是银行服务理念的高低。当银行拒绝一个客户的合理请求时,失去的不只是这笔交易,更是公众对该行服务能力和态度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