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光大理财作为首家银行理财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之后,近期再度有新军入局。日前,记者从宁银理财官方公众号获悉,该公司近期多只产品成功入围深交所、上交所拟IPO企业的新股申购名单。由此,宁银理财入围“打新”产品数量已位居银行理财公司首位。对此,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相关支持政策的不断完善和银行理财公司新股投研能力增强,会有更多理财资金陆续进场。
银行理财“打新”阵营扩围
记者查询发现,7月31日,创业板IPO企业广东建科发行公告显示,宁银理财旗下的两只产品均以7.36元/股的价格各申报3000万股,成功入围有效报价名单。
无独有偶,创业板上市公司汉桑科技也在公告中披露,宁银理财上述两只产品以29.30元/股的价格各申报900万股。此外,沪市主板IPO企业天富龙的公告中,宁银理财也有现身,其三只产品分别以25.14元/股参与申购,申报数量依次为1000万股、1260万股、1260万股,均为有效报价。
宁银理财是自6月17日光大银行全资子公司光大理财成为业内首家参与IPO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公司后的第二家“进场者”。
事实上,自3月28日被纳入A类投资者范畴,并获准参与网下“打新”以来,当前已有9家理财公司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成为网下投资者。目前公开披露已成功完成新股申购的暂为光大理财和宁银理财两家。
对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公司参与“打新”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丰富长期资金来源,推动资本市场持续良好发展,也有助于通过产品创新更好服务投资者,丰富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考虑到权益市场预期收益率更高的因素,理财公司参与“打新”推出权益类理财产品,也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打新”梗阻逐渐被疏通
在A股市场,过去参与网下“打新”的A类投资者名单中,长期仅有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传统主力”,银行理财因缺乏明确政策定位,只能通过“借道”公募或私募基金间接参与。
2024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2024年9月,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2025年1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3月,证监会修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A类优先配售对象。
“过去银行理财资金间接参与‘打新’,不仅增加了投资成本,还难以自主把控投资节奏。上述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彻底打通了理财资金直接参与网下‘打新’的制度梗阻。”有机构投资人士坦言。
在业内专家看来,银行理财公司参与“打新”,一方面需要政策细则支持,另一方面需要走各种流程,以及相关团队建设。“未来随着理财公司招募专业的权益投研人才,同时搭建新股分析模型,设计策略产品,逐步提升权益仓位,会有更多理财公司跟进‘打新’。”上述机构投资人士认为。
考验银行理财新股投研能力
今年以来,在市场信心增强等因素的推动下,A股IPO市场出现回暖迹象,首发上市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和市场活跃度均有所提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初,今年A股共有59只新股上市,首发募资总额615.195亿元,当前未有破发。得益于新股上市首日的大涨,不少投资者得以“大赚一笔”。以此前光大理财参与网下“打新”的信通电子为例,该公司股票发行价为16.42元/股,上市首日股价开盘上涨265.41%,截至收盘涨幅扩大至286.4%。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参与“打新”的产品数量仍较少,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理财公司的谨慎态度。
在娄飞鹏看来,对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参与“打新”有望提升产品整体收益水平,为稳健型投资者提供新的配置选择。但需注意打新收益并非无风险,产品风险等级可能相应调整,投资者需通过风险揭示材料充分理解收益波动性,建立合理预期。此外,银行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升也将间接提升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效率。
另外,网下“打新”需要满足中国证券业协会修订发布的《首发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定》,包括但不限于要建立新股研究机制、必要的投资决策机制、设立相应人员岗位、制定专项操作流程等。此外,考虑到网下沪深市场各6000万元的底仓要求,能满足“打新”市值门槛的银行理财产品或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