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沪高铁”,601816.SH)近日发布的《京沪高铁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京沪高铁营业收入210.13亿元,同比增长0.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16亿元,同比减少0.64%。京沪高铁收入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净利润略有下降。
京沪高铁公司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25年上半年,京沪高铁电力成本增加明显;高铁网络扩张,导致维护、人工等固定成本也在上升,同时随着京沪高铁标准示范线智能化提升工程的推进,尤其是北斗技术在京沪高铁的应用,叠加智能化升级投入,进一步推高了成本支出。
2025年上半年,京沪高铁本线列车运送旅客2499.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跨线列车走行里程完成4855.6万列公里、较去年同期增长0.1%;京福安徽公司管辖线路列车走行里程完成2040.7万列公里、较去年同期增长7.5%,净利润807.90万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为加强京沪高铁票价市场化程度,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正在按照市场化、智能化开车机制要求,紧盯运行图兑现情况,及时提出优化票价建议,促使京沪高铁形成合理比价关系,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市场化经营水平。
目前,京沪高铁已经形成了市场为导向的票价机制,在客流高峰期形成了七档票价浮动方案。就具体调价措施,国铁集团人士称,2023年,京沪高铁运行图按时速350公里标尺统一铺画,这增加了优质标杆车的开行密度;同时在京沪高铁本线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争取到更多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运营。
国铁集团人士对记者表示,京沪高铁公司一直在挖掘沿线运输潜力,激发有潜能的客运消费,进一步提升京沪高铁旅客服务品质。“如从今年4月8日起推出的高铁宠物托运服务,未来京沪高铁还有望推出沿线车站家庭休息室、行李寄送到家、影院娱乐等增值服务。”
就2025年经营计划,京沪高铁方面称,要优化运输产品供给,积极加强客流变化分析,不断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完善市场化票价浮动策略;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协调受托单位构建协同高效的安全风险隐患防控机制,着力防范“黑天鹅”“灰犀牛”和冷门死角风险;加快实施京沪高铁智能化提升工程,打造中国高铁智能运维品牌。
当前,京沪高铁运输情况与全国铁路客运情况基本一致。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快速增长,累计发送旅客22.4亿人次、同比增长6.7%,创历史同期新高。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工程全线正式开工,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线路纵贯京、津、冀、鲁、皖、苏、沪7省市,全长1318公里,设24个车站,设计、运营时速350公里。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是贯通东北、华北、华东的高铁大动脉。
京沪高铁是京沪高速铁路及沿线车站的投资、建设、运营主体,于2020年1月初在A股上市,由国铁集团实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