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24日电(记者杜康)寻找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量化商用场景,是当前行业焦点所在。前不久,拥有深厚“工业基因”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上海电气推出了其首款自研人形机器人“溯元”。同时,上海电气内部已经首批开放了30余个场景,供人形机器人训练和学习。
记者专访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了解到,丰富的智能制造场景,正是上海电气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最大优势所在。上海电气将通过“工具链”研发、原子技能库的打造,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打造更多的共性技术和标准。
行业量产初期,核心关键技术全部自研
据悉,上海电气推出的人形机器人“溯元”身高167厘米,体重50千克,全身38个关节自由度。在运动与作业能力上,“溯元”行走速度可达5千米/小时,具备10千克的全身负重能力和单臂2千克的精准操作负载能力。
目前,“溯元”已成功在箱体搬运场景中得到验证。通过视觉识别算法与多关节精密协同控制,“溯元”能够自主识别、精确定位并可靠搬运不同规格的箱体,大幅提升了仓储作业的自动化水平与效率。
记者获悉,“溯元”有四大亮点:核心技术自研、高度拟人化、全身智控和高算力。
为何要采用技术自研路线?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以电动关节举例称,这是人形机器人动力的基础原件,也是形成整机性能差异的核心部件。“不同场景下的人形机器人,对外形、重量、能耗参数非常敏感。自研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在场景探索中产生的需求。”
拟人方面,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机器人事业部副总经理周军介绍,“溯元”目前自由度为38个,下一代机器人的自由度将增至52个,动作将更加细腻灵活。关于全身智控,他解释称,“溯元”机器人电动关节的控制算法,底层的基本运控、中间层的全身协同运控,以及顶层的大语言模型目前均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式完成,“这里包括了下肢的强化学习模仿学习,上肢的智能自动规划,基于视觉引导的移动和搬运。未来,我们将加入人类上肢和下肢运动数据,让机器人运动更加拟人、仿生,稳定性更高。”
算力方面,目前“溯元”端侧算力可以达到275TOPS,可以轻松支持大语言模型的端侧部署,人形机器人可以做到常规对话、视觉感知。“目前我们正在定制一体化的具身智能中控平台,将来做到‘一颗心’完成全身全部底层运控、感知和决策。”周军说。
首批开放30余个场景,以“工业基因”贡献更多“共性”技术方案
记者获悉,目前上海电气内部已经首批开放了30余个场景,供人形机器人作为训练和学习,包括物料分拣、出入库、装配、上下料等。同时,溯元还将聚焦典型场景解决方案,在其中的几个场景进行深耕。
“上海电气的最大优势,就是丰富的智能制造场景。”周军介绍,作为大型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上海电气在工业母机制造、新型能源、轨道交通等方面都处于国内较高水平,“目前公司正在进行产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全面转型。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机器人的表现形式和具身智能的载体,将在这一波的浪潮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前,行业关于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场景中的落地仍在探索中。由于涉足几乎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装备制造,上海电气有了更多探索行业“共性”需求的可能。
周军介绍,对于人形机器人场景落地“工具链”的研发,是上海电气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建设了虚实结合的具身技能训练平台,训练机器人执行多种任务,并通过数据采集、训练、测试、场景应用验证,为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提供支撑。以大规模落地场景为牵引,我们打造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原子技能库,原子技能库对内赋能的同时,可以对外开放授权,拓展多元合作生态。”
面对一些可复制的典型工业场景,如上下料、分拣和装配等场景,上海电气正在筹建用于构成感知、决策、执行链条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同时,筹建采集大量工业场景数据的训练场,以备大模型训练和验证,从而实现小模型固定工作和垂域大模型泛化能力相结合的工业领域应用。
“当前阶段,我们将一方面进行人形机器人的全栈技术布局,另一方面,从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发力,按照场景牵引、本体强化、核心部件突破和AI赋能的策略开展研发和产业化落地。”周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