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中国卫通(601698)股价强势涨停,涨幅高达8.82%,报收25.30元,全天成交额狂揽56.48亿元,换手率5.38%,总市值突破1068亿元。这一波行情,不是小阳春,是真真正正的资金围猎。你要说市场在炒概念,那也得看是谁在扛旗——中国卫通,正站在商业航天爆发的前夜,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资金层:大资金跑步进场,成交额创阶段性新高
**2025年8月29日**这一天,中国卫通的交易热度急升。单日成交额高达56.48亿元,远超此前水平,逼近8月25日39.17亿元的高点。换手率5.38%,量比1.57,显示市场活跃且资金看好。这种量级的资金涌入,散户很难撑得起来,更像是机构席位在集中调仓,押注卫星互联网的长期价值。
基本面层:卫星运营龙头,高通量卫星驱动未来
中国卫通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手握17颗高轨通信广播卫星,覆盖C/Ku/Ka频段,服务遍及广播电视、应急通信、海事航空等关键领域。它的王牌——中星26号,是国内首颗超百Gbps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为“高轨卫星互联网”提供了核心支撑。公司已推出“海星通”船载终端、机载上网系统、卫星智慧杆等全场景终端,并与华为、吉利合作推进手机直连卫星,商业化路径清晰且加速落地。
财务数据方面,根据2025年8月28日发布的半年报,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21亿元,同比增长6.33%,主业稳中有进。但归母净利润为1.81亿元,同比下降55.59%,主因是2024年上半年存在卫星保险理赔收入的高基数。利润虽短期承压,但营收增长和业务扩张的趋势未变。
背景层:政策与产业共振,卫星互联网迎来爆发前夜
市场这把火,不是凭空烧起来的。2025年8月,关于我国将发放首批卫星互联网牌照的消息广泛传播,意味着产业正式从试验阶段迈向商业化运营。与此同时,文昌商业发射场进入高密度发射周期,千帆星座等大规模组网计划启动,“批量造星”时代已经开启。中国卫通作为国家队核心平台,在频谱、轨位和运营资质上具备天然优势,是这场变革中绕不开的关键角色。
风险与展望
截至2025年8月29日,公司市盈率(动)高达296.04倍,估值处于高位,反映的是市场对高成长性的强烈预期。高预期往往伴随高波动,一旦商业化进展或业绩兑现不及预期,回调压力不容小觑。后续需重点关注高通量卫星的用户增长、终端落地节奏及营收持续性。
就当听点新鲜好玩的,毕竟风口上的故事,总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