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八大建筑央企相继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新签合同情况。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八大建筑央企合计新签订单约7.87万亿元,同比下降0.19%。其中,中国建筑(601668.SH)以超2.5万亿元的新签合同额继续稳居行业榜首,中国中铁(601390.SH)、中国铁建(601186.SH)分别以超1.1万亿元和1.06万亿元的成绩位列第二、第三。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八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额同比微降0.19%,基本符合行业预期。当前建筑行业整体需求呈现出传统基建增速放缓、新兴业务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扩张明显等新特征。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更加注重业务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中国建筑持续领跑
中国建筑上半年经营情况简报显示,实现新签合同总额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0.9%,整体订单形势保持平稳。建筑业务方面,新签合同额23265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基础设施业务8237亿元,同比增长10.0%,保持较快增长。按地区划分,境内业务22117亿元,同比增长2.2%。实物量指标方面,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0107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129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185万平方米。
东莞证券表示,中国建筑作为全球建筑业龙头,在近年房地产及建筑业经历周期性下行过程中,公司业绩相比同行稳健。年内新签合同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基建新签增长较快,将有力支撑未来业绩。而房地产业务销售规模行业领先,作为央企持续经营稳健,逆市中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分别以超1.1万亿元和1.06万亿元的成绩位列第二、第三。
中国中铁上半年新签合同额11086.9亿元,同比增长2.8%。从业务类型来看,资产经营业务增长最为明显,同比增长425%,新签合同额1286.9亿元,这得益于其在多元化业务拓展方面的积极布局;工程建造业务新签合同额达7392.4亿元,但同比小幅降低5.3%,显示出传统工程建造领域面临一定压力;特色地产业务新签合同额183.5亿元,同比增长38.5%,反映出在房地产细分领域的良好发展态势。
中国铁建上半年新签合同额为1.06万亿元,同比下降4.04%。境内新签合同额9420.8亿元,同比降8.37%,境内业务面临一定挑战;境外新签合同额1140.944亿元,同比增57.43%,境外业务的高速增长成为亮点。按产业类型统计,工程承包产业新签合同额为7884.259亿元,同比降7.27%;绿色环保产业新签合同额为1073.821亿元,同比增15.07%;新兴产业新签合同额为78.579亿元,同比增44.45%,绿色环保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显示出公司在业务结构调整上的积极成果。
“头部企业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巩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领跑。”在张新原看来,这种格局促使行业竞争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方向转变,中小企业需通过差异化竞争或细分市场突破,行业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
业绩呈分化态势
在传统业务承压、境外业务整体扩张、新兴业务加速布局的环境下,八大建筑央企的经营业绩呈现分化态势。从新签合同额增速来看,除中国铁建与中国中冶(601618.SH)外,其余6家央企都实现正增长,中国电建(601669.SH)与中国能建(601868.SH)增速位列前二,分别同比增长5.83%、4.98%。
中国中冶和中国化学(601117.SH)的新签合同额规模相对较小。中国中冶新签合同额5482亿元,同比降低19.1%,国内新签490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2.7%,国内业务系统性衰退是整体负增长主因,主要受冶金和房建业务下滑影响。中国化学新签合同额2060亿元,虽规模较小但发展稳健,在能源化工等领域保持着自身的业务推进节奏。
增速最快的中国电建新签合同额6866.99亿元,同比增长5.83%,能源电力方面新签合同额就达到了4314亿元,超过了总额的一半,主要是水电和风电方面的业务,增长超过了65%,“水电+新能源”的业务模式成效显著。
银河证券预测,今年下半年基建将继续在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房地产政策组合拳奠定了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大方向。一线城市快速响应,下调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稳地产节奏加快,有望促进供需结构改善、房企融资提速,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地产产业链有望加速回暖。
海外市场表现抢眼
从境外合同额来看,八大建筑央企境外新签合同额合计达9944.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548.4亿元增长16.33%,整体呈现稳步扩张态势。
具体来看,中国建筑虽以1148亿元的体量仍居第一,但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余7家企业均保持增长,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增速分别为57.43%、51.6%,中国中冶增速32.5%,显示央企在海外市场的强劲拓展势头,也反映出我国建筑企业在全球基建市场的整体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海外业务方面,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队和主力军,2025年上半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坚持深耕海外,先后中标坦桑尼亚-布隆迪-刚果(金)跨国标准轨距电气化铁路Ⅱ期设计施工项目(坦桑尼亚至布隆迪段)、中吉乌铁路(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段)4个标段等一系列海外重大项目,境外铁路、房建市政、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领域新签合同额都呈现同比增长态势。
张新原表示,境外业务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全球基建需求增长以及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和成本优势的持续释放。企业通过本地化合作、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多元化市场布局以及金融工具对冲汇率风险等方式,有效应对政策法规差异、地缘政治风险和汇率波动等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建筑行业今年国际化布局加速深化。首先,在“一带一路”市场拓展方面,东南亚高铁、中东智慧港口、非洲新能源电站成为出海三大增长极;某企业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本地化运营,在越南胡志明市地铁项目中中标,推动中国建造品牌国际化;第二,区域合作机制创新方面,RCEP成员国基建项目享受关税减免与跨境融资便利,某企业通过建立“东南亚+中东欧+拉美”三角支撑体系,优化投资组合配置,降低地缘政治风险;第三,ESG合规体系构建方面,针对欧盟碳边境税等国际规则,头部企业通过“本地化生产+绿电采购”降低出口成本;某央企在斯里兰卡港口项目中建立ESG合规数据库,覆盖环保法规,规避投资风险。